《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这两句话,衍生了一个成语——夜郎自大,也让夜郎被笑话了两千多年。不过,夜郎古国也因此为人们所熟知。也许正因为它的这种“知名度”,才引发了21世纪以湘黔滇桂四省为主的”夜郎之争”。本文重点说说争得最厉害的两个——湖南和贵州。
湘黔“夜郎之争”
早在2003年,就夜郎都邑的属地问题,与夜郎“沾边”的各地开始起了纷争。其中,湖南和贵州争抢最为激烈。之所以要争夺“夜郎”这一文化品牌,说到底还是为了旅游开发。
不过贵州省内“夜郎之争”也相当激烈,包括桐梓、赫章等地。今天说的是湖南怀化的新晃县和贵州遵义的桐梓县。这两个县虽然分属于两省,但实际上离得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四百公里左右。当时渝黔铁路途经桐梓,当地政府就想起名“夜郎站”,这时候新晃就不干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叫“桐梓北站”,这个其实也比较符合全国大部分新车站的命名规则。
在争论的过程中,这两地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夜郎古国所在,都拿出了一些历史依据:
1、湖南新晃"夜郎古国"
唐贞观八年(634),析龙标置夜郎县。
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至宣和二年(1120)县地复置夜郎县。
2、贵州桐梓“夜郎古国”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夜郎郡。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
宋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蛮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领夜郎等县。
开宝元年(968年),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桐梓境内建置不变。
宋大观二年(1108年),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附,别建溱州领溱溪、夜郎两县。宣和二年(1120年),废溱州及溱溪、夜郎两县,改为溱溪砦,隶南平军,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县境内设夜郎县478年,至此不存。
这么一看,就很清楚了——这两个地方,都是在唐宋两朝的某段时间内,曾被当时的中央政府命名为“夜郎郡”或者“夜郎县”,也都可能是曾经的夜郎古国的领地。和它们情况相似的,还有个叫石阡县的,在这两地之间,属于贵州铜仁。由此不难看出来,其实它俩跟“夜郎自大”的那个夜郎古国还是有区别的。
夜郎古国的历史
夜郎囯,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的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民族的代表。
夜郎最早出现的具体时间,暂无史料可考。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在战国以前,中原文明还没有进入夜郎地区,因为并没有相关记载。
夏商时属百濮地,《国语·郑语》云:“楚鼢冒始启濮”,又《史记正义》载: "濮在楚西南"。夜郎成名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蹻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
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朝牂柯太守陈立所杀,夜郎国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到这里,我们说的夜郎古国的历史就结束了。这以后的夜郎郡、夜郎县,其实不能称之为“夜郎古国”了,只能说是夜郎后人和夜郎文明的一种延续。
夜郎古国的具体位置
《史记·西南夷列传》: “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后汉书》:“有夜郎国(今贵州黔西南),东接交趾,西有古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
夜郎古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所以目前考古学界对夜郎国的疆域有两种意见:“数郡说” 和“一郡说”。
“一郡说”认为夜郎古国只是在戕牁郡。牂牁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汉代周边与夜郎族属相同的十几个部落,其实并不属于夜郎国的范围,它们仅是以夜郎为首。就像美国跟“北约”的关系。
“ 数郡说”则以《后汉书》为依据,推测夜郎不仅拥有汉时的犍为、戕牁,武陵三个郡,极盛时期甚至以贵州全省为中心。北指川南、滇东北,南抵广西田林,南丹,东至湖南新晃,西至云南曲靖、陆良。这个说法也是“夜郎之争”的根源了,而且至今没有证据明确夜郎古国的都邑所在。在考古发掘未提供出可靠证据前,这样的争论必然还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