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公益的“长期主义”?
文丨华商韬略 耿康祁
“我们坚信,做公益要坚持‘长期主义’。”
9月2日,在杭州召开的第七届浙江慈善大会上,作为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获奖企业代表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如是说道。
对吉利而言,这是一份面向社会的沉甸甸承诺,也是一种充满使命感的企业精神。
【做公益,吉利始终在场】
1923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美国,进行企业管理考察。
此行中,他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并在《管理的哲学》一书,进一步解释说现代企业,应当包含面向社会的道德实践意识。
这为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如何参与社会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1997年,另一位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更进一步,提出“三重底线”理论。他认为一个企业,在长期持续发展中要达到经济底线、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的统一。
这一原则的确立,意味着践行公益成为企业价值成长维度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西方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企业专心追求利润即可。鼓励企业做公益,岂不是有“道德绑架”之嫌?
其实不然。
美国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将其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于公益行为分析,提出“战略性公益”的观点。
他指出,企业的公益策略也将通过改善社会、产业环境和企业信任度,反哺自身。
比如阿里支付宝平台,通过蚂蚁森林的公益种树行动,既带动超6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又极大活跃了平台交易的流量和留存。百事公司在内蒙古达拉特旗种了2万亩的土豆,让这片曾经的沙漠区变成一个绿色农场,收获的土豆则成为百事休闲食品生产的重要原料。
可见,企业做公益,对社会和自身是一种双赢。
但即便如此,也并非任何企业,都愿意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企业家的情怀,往往是驱动企业积极投身公益的一大动力。
李书福曾说过:“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最终总是会被市场无情抛弃,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实现永续经营的。”
他是这样说的,吉利也是这样做的。
2020年,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吉利立即携手李书福公益基金会,设立2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基金,用于支援湖北、浙江等地区的防控工作。
购买防疫物资、支持疫苗和药物研发,捐赠车辆用于交通运输调配等多重举措,也同步进行。
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大潮中,吉利身先士卒,不愿缺席前线支援。
事实上,从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起,吉利就始终站在企业公益实践的一线。
浙江临海,是吉利汽车诞生的地方,也是吉利第一所公益学校“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
学院一开始就坚持非营利、公益性办学原则,不追求任何经济回报。并且,吉利还为困难学生发放奖学金、生活补助金,让他们没有负担地完成学业。
吉利这份公益事业,不仅事关产业教育和就业促进。
在学科建设上,学院还凭借电控电机、人机交互、芯片设计等前沿学科建设,为国家高等教育创新改革提供了参考样本。
25年间,吉利的学校从1所变成了10所;从在浙江累计培养近4万学员,到为全国输出人才18万人。
正是这种对公益事业的热忱和初心,让吉利公益的身影,始终在场。
【与时代共振 打好“转向灯”】
1981年,中国出现第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组织。现代化中国的公益史,刚刚度过了四十年。
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公益人士,一直在思考公益该如何做得更好。
吉利坚信,扶贫先扶智,扶贫更扶志。
为此,吉利在扶贫地区与当地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合作,开设了100余个“吉利成才班”。通过“吉时学”的在线课程,让学员可以享受到吉利院校师资与吉利集团内训师的专业指导。
来自山西黄土高原的张旭平,父母都是残疾人,家里非常困难。
2016年,吉利资助他到太原“吉利成才班”就读。不仅费用全免,每年4000元补贴,而且作为优秀学子的他,工作还“包分配”,毕业就能到吉利工厂上班。
当张旭平第一次拿到4500多元的工资时,兴奋了很久。对他而言,这不仅预示着人生轨迹的改变,也是有能力改善家人生活的开始。
以往,以捐赠为主的慈善事业最为人称道。但事实表明,它的作用往往停留于“治标”阶段。
就像给危重病人输血,捐赠只能解决部分的、一时的问题。
吉利助力当地产业、就业发展的行动,无疑是从源头做起,即为贫困地区建立“造血”机制,从而让被帮助对象获得自立的能力。
后来,张旭平成为吉利焊接车间里技术最全面的高级工。一技在手的他,不仅能够帮助全家脱贫,还能为吉利发展贡献力量。
这表明,从企业自身能力与企业价值实现目标出发,找到其与公益对象共生互利的可能,更有利于长效持续的公益实践。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只有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变成互利的机遇,社会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时代背景转变之下,社会生产的矛盾面随之变化,社会价值的目标范畴也得到拓展。
尤其是在教育公平、环境保护等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上,反映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愿望。
公益价值的鼓点,往往跟随时代的节奏。
吉利应时而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和时代呼唤,调整公益方向。
2014年,吉利就启动了关注乡村少年体育梦想的“绿跑道”计划。2021年,这一计划正式升级为“梦想绿跑道”青少年筑梦公益平台。
从解决乡村体育设备资源差距,到助力乡村学校软硬件水平、师资力量提升,吉利对于教育公平的关注面不断延展。
截至目前,“绿跑道”的足迹遍布12个省份的78所小学,助力约4万名学生放飞梦想。
今年,“梦想绿跑道”平台将继续升级,跨界青少年编程、航空航天探索、生物科技等多个前沿领域。可见,吉利致力于让教育差距的抹平,不局限于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
吉利还时刻关注着,地球环境的保护。
2021年,吉利携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发起了“蓝星卫士”海洋公益行动。其在浙江宁波等地成立的环保队伍,已清理出超2.5吨海洋垃圾,通过循环再生系统“变废为宝”。
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是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动力源。对于慈善公益而言,拥抱科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公共价值。
今年6月,吉利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九颗卫星顺利进入轨道。
通过运用卫星遥感AI数据服务,吉利“蓝星卫士”公益行动,可以实现对海洋垃圾漂浮物的动态监测、协助治理海面溢油事件等,并能够结合光谱模型和AI算法,提升生物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这一壮举,意义重大。
吉利不仅开创了,民营企业运用航天技术赋能海洋环保的先例。同时开启了,民营企业以尖端科技造福社会的新篇章。
【创意,是善意的放大器】
爱因斯坦曾说,这个世界最缺乏的,是力量与善意的结合。
在急速变革的时代,一味依赖于过去的思维与手段,将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
公益同样如此,虽然出于爱心和责任感,但也是有成本、有效率要求的现实行动。如果没有规划、没有创新,反而会造成有限的资源浪费在低效的投入中。
善意驱动力量,力量放大善意。
企业要做的,正是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利用创意性解决方案,催生出全新的公益模式。
扶贫攻坚中,存在的一块“硬骨头”,是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
如何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无疑需要一个创新解。
吉利于2016年3月启动的“吉时雨”项目,采用“公司+建档立卡户”、“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就是以精准扶贫为特色。其建立的企村结对帮扶利益联结机制,帮扶建档立卡户超过30000人次。
精准可以提升效率,结构性的公益战略,则有助于实现根本改造。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为了让当地的茶产业腾飞,“吉时雨”深入整个产业链进行帮扶。
2018年4月,吉利投入2000万元,帮助雷山县新建现代化茶叶精深加工厂——雷山云尖公司。
经营上,吉利派副总级人员长期驻点,即管好资金又培养当地人才;技术上,吉利聘请专家制定标准、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在调动农户积极性上,吉利针对农户均采用土地“空流转”模式;在市场上,建立“产业+商业”模式,借助浙茶旗下著名品牌,拓展雷山茶销售渠道,延伸茶产业链。
这一项目,惠及当地17个村1700多户贫困户。
在“集团牵头、基地主办、伙伴协同、全员参与”的扶贫机制主导下,既高效精准又全面覆盖的公益能力,让“吉时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吉利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奖、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全国就业扶贫基地等50余项荣誉。
扶贫案例,更是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组织编写的首部《中国企业精准扶贫50佳案例》。
可见,吉利做公益,不仅是在内容上进行转型升级,且积极进行模式创新。以更高效率、更有特色、更为聚焦、更真实可信的可持续模式,践行社会公益的长期主义。
公益也是一项不断精进的事业。
在行动上,企业公益需要逐渐从简单的行为参与、有效运营,走向专业项目打造、战略规划和使命专注。在理念上,公益也需要从初始的财富捐赠、商业赋能,走向主动创造,将社会责任转换为社会创新。
李书福说:“吉利控股集团始终坚持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践行‘让世界感受爱’的公益主张,积极探索新型慈善体系建设,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助力共同富裕。”
吉利公益的理念、使命,愈发清晰。
聚焦环境友好、教育公平、乡村振兴三大领域,辐射应急赈灾、弱势帮扶两大议题,则让吉利公益的体系搭建逻辑,完整统一。
乌麦尔·哈克在《新商业文明》里提到,企业不通过攫取公众、社区、自然环境和后代的利益来获取利润,而是反过来为他们谋福利,这才是真正的价值创新的本质。
吉利通过公益模式突破、示范项目打通和完整的体系搭建,将社会问题的解决,变为一种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塑造更高维度价值秩序的主动担当。
这不仅是为了公益做好事,也为社会公益体系,变得更强更稳更高效,贡献了一份智慧。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