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的哲学,在于您是否拥有洞察人心的眼睛;拥有一双眼睛,会减少许多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
与其等待他人帮助,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
四个提升幸福感的心理学效应,读懂受益一生。
狄德罗
效应
NO.1
人们拥有了一件喜爱的物品后,会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但当东西多了之后,这种“俞得而俞不足”的过程,也会变成一种负担。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任其膨胀,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那么必将后患无穷。
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多,需要担心和关注的外部事物就越多。
就像《增广贤文》中写的:“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夏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说到底,人这一辈子所需不多,简单朴素即可。被物欲控制的人生终究是不幸福的。
巴纳姆
效应
NO.2
人们总是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只要相信了某一种预测,就能对身边所有的事情进行主观的解释,变成预测很准的“证据”。
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大抵会使我们丧失自我,认为别人口中描述的“自己”才是自己。
但事实上,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决定高度。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关乎着他为人处事的格局,和人生的结局。
破土而出,化茧成蝶,接受自己,成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蔡戈尼
效应
NO.3
人们天生有一种对事情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想要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了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会让他们对未完成的工作留下深刻印象。
完美欲和放弃欲是蔡戈尼效应的两个方面。
前者而言,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如果某件事进行一半之多,剩下进度不是太长,人们会毫不犹豫的把它解决掉,进而做接下来要做的事。
后者而言,进度没有过预期值,人们可能就会直接放弃。
如果能在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便能拥有更加游刃有余的人生。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认为,做事半途而废,说话有头无尾都是坏事。
所以,人生别太拖,也别过分拼命:太快,容易忽略沿途的风景;停下,则可能一事无成。
如果不能走到更深处,起码要探寻更广处。人生的步伐走慢一点没有关系,关键是,步履不停。
詹森
效应
NO.4
因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有些人平时战绩彪炳,众星捧月,无形中就造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而赛场上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期望,容易加剧患得患失的心理,就容易造成比赛状态失常。
得失心太重,会压得人喘不过气,越在意什么,就越容易失去什么。
就像那手中的沙子,你抓得越紧,它掉得越快。
唯有平心静气,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走出患得患失的阴影。
当你从容不迫,开始不贪求成功,总会赢来心想事成的时刻。
享受专注的过程,全力以赴不留遗憾,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
本期编辑 | 刘璇
资料来源 | 丹尼尔先生、有书;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人民论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