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哲思,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 每晚九点三十分,带你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的哲学,在于您是否拥有洞察人心的眼睛;拥有一双眼睛,会减少许多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

与其等待他人帮助,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

四个提升幸福感的心理学效应,读懂受益一生。

狄德罗

效应

NO.1

有一天,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收到了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长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并马上丢弃了旧的长袍。 然后他开始觉得自己的办公桌和漂亮的新长袍不匹配,于是他换了新的办公桌。又觉得墙上的挂毯与新办公桌不配套,又买了新的挂毯。随即他又更换了诸如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物件。 最后他突然发觉,自己居然被一件长袍胁迫,更换了那么多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这就是狄德罗效应,也称配套效应。

人们拥有了一件喜爱的物品后,会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但当东西多了之后,这种“俞得而俞不足”的过程,也会变成一种负担。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任其膨胀,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那么必将后患无穷。

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多,需要担心和关注的外部事物就越多。

就像《增广贤文》中写的:“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夏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说到底,人这一辈子所需不多,简单朴素即可。被物欲控制的人生终究是不幸福的。

巴纳姆

效应

NO.2

巴纳姆效应指的是如果你用一些比较广泛的、含糊不清的词语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接受,并且会觉得描述中的就是自己。

人们总是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只要相信了某一种预测,就能对身边所有的事情进行主观的解释,变成预测很准的“证据”。

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大抵会使我们丧失自我,认为别人口中描述的“自己”才是自己。

但事实上,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决定高度。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关乎着他为人处事的格局,和人生的结局。

破土而出,化茧成蝶,接受自己,成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蔡戈尼

效应

NO.3

上个世纪20年代,年轻的心理学系毕业生蔡戈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事情,如写一首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用线串起珠子等。完成每件事所需的时间大体相等,不过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被试者未完成时就予以中断。 实验完毕,在被试者始料未及的状况下,蔡戈尼让他们立刻回忆各自做了些什么。结果发现,人们对于未完成的工作,回忆率是68%,对已完成的工作,回忆率仅有43%。

人们天生有一种对事情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想要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了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会让他们对未完成的工作留下深刻印象。

完美欲放弃欲是蔡戈尼效应的两个方面。

前者而言,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如果某件事进行一半之多,剩下进度不是太长,人们会毫不犹豫的把它解决掉,进而做接下来要做的事。

后者而言,进度没有过预期值,人们可能就会直接放弃。

如果能在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便能拥有更加游刃有余的人生。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认为,做事半途而废,说话有头无尾都是坏事。

所以,人生别太拖,也别过分拼命:太快,容易忽略沿途的风景;停下,则可能一事无成。

如果不能走到更深处,起码要探寻更广处。人生的步伐走慢一点没有关系,关键是,步履不停。

詹森

效应

NO.4

詹森是一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赛场上却接连失利。究其原因,不难看出这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导致的。

因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有些人平时战绩彪炳,众星捧月,无形中就造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而赛场上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期望,容易加剧患得患失的心理,就容易造成比赛状态失常。

得失心太重,会压得人喘不过气,越在意什么,就越容易失去什么。

就像那手中的沙子,你抓得越紧,它掉得越快。

唯有平心静气,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走出患得患失的阴影。

当你从容不迫,开始不贪求成功,总会赢来心想事成的时刻。

享受专注的过程,全力以赴不留遗憾,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

本期编辑 | 刘璇

资料来源 | 丹尼尔先生、有书;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人民论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报/反馈

湘湘带你看社会

1.6亿获赞 140.6万粉丝
潇湘晨报带你看社会资讯
潇湘晨报旗下社会新闻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