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喜洲历史文化街区是河蛮故地、南诏故都,历史文化悠久,是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传统风貌特征保存最完整的街区。

喜洲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白族历史文化古镇,是云南最早发展经济文化、文明历史最长的古镇。西汉时的楪榆国,设治所于此;唐代南诏的“十睑”之一,亦曾在此建都,史称“史城”“大厘城”和“史赕”;公元937年,段思平建大理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明清之季,喜洲文风之盛,甲于其它白族地区;20世纪上半叶,喜洲诞生了著名的白族商业资本集团——喜洲商帮,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又走在白族地区前列,带动了大理地区的发展。

喜洲积淀了内涵丰富的白族文化,其民居被誉为“白族民居博物馆”。喜洲有蝴蝶泉、花甸坝、海舌和古朴清幽的街景、千年古刹大慈寺等自然人文景观;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丰富而特色独具的饮食文化;有远见卓识、开明担当的先贤们,仗义疏财,建成了教育、卫生和文化设施。

喜洲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既保留有白族的传统文明,又充满了现代文明的气息。喜洲历史上出了许多英才豪杰、文人学士,也引来了无数风云人物、文人骚客。马可·波罗、杨慎、徐霞客、徐悲鸿、老舍……都与喜洲结下了不解之缘。喜洲古镇及邻近村落,保持着田园环抱的历史特征,人居环境优异,是中国田园栖居乡镇的典范。

近些年,喜洲被授予“中国十大古村”“云南十大名镇”“中国特色小镇”等桂冠,被第一批入列“中国传统村落”,首批登上“云南特色小镇”金榜,显示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在国内的影响。为增加喜洲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提升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大理市人民政府探索出一条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保护利用模式,同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出台管理措施

大理市印发制定管理措施,全面加强古镇保护。出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海西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的意见》《大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全面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项目规划控制管理工作。修订《大理州限额以上建设项目和重要建设项目规划管理规定》以及制定《大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范行政审批流程。

二、编制保护规划

编制《大理市喜洲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规划中划定了喜洲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并对地块性质及指标条件等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编制,有效地保护大理市喜洲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延续地方传统风貌与人文环境,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整体环境品质。分期逐步实施本规划,根据近、远期建设的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稳步推进。建设过程中,采用“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以修为主、渐进改善”的更新模式,控制以小规模地块为开发单位,以利于项目的启动及操作。

三、编印技术手册

编印《喜洲古镇建筑保护、整治与新建街巷环境保护与整治导则》,引导广大群众村民参与古镇保护经营。为改变“老百姓不知道怎么保护、管理人员不知道怎么管理”的现状问题,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乡遗产保护工作室编印了《喜洲古镇建筑保护、整治与新建,街巷环境保护与整治导则》1000册,发放至古镇保护范围的村居民,引导村居民按要求参与古镇保护,传承古镇风貌特色。

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白族建筑学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白族民居,长期以来在“因时而变”和“千古不变”两条脉络上发展,即在建材、装饰、审美、结构方面因时而变,在布局、方位、构架方面又千古不变,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喜洲民居既注重继承传统,又突出创新发展,形成了自身精致华丽、时新实用、高大气派的风格,精品瞩目,最能展现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采。

喜洲街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喜洲白族古建筑群,包含严家大院、董家大院、杨品相宅3个点;有12处一般文保单位。喜洲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有经大理市人民政府认定的大理市第一批历史建筑47院,均已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并挂牌保护。街区有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白族扎染技艺、白族甲马、喜洲粑粑);传统民俗、传统节庆、传统曲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白族绕三灵、白族火把节、白族大本曲、白族唢呐)。

喜洲镇以保护利用结合为原则,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进行展示利用;积极通过旅游发展促进街区活力提升,同时协调好旅游、居住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增加文化展示功能,合理利用历史宅院,展现街区的文化底蕴,延续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提升街区活力。喜洲镇还依托保存完好的110多座古民居建筑群落,重点实施了古建筑、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引入社会资本投资,保护利用了30余个古院落,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客栈。以“喜林苑”片区为代表的田园风情网红打卡点,以“喜洲客厅”为代表的活化利用典范,引起了社会反响。

(一)杨品相宅

杨品相宅位于喜洲城北村5号,原为喜洲商帮八中家之一杨品相先生家宅。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喜林苑两年的修缮,2008年作为精品酒店正式对外开放。整座院落为一进两院的“三坊一照壁”结构,每坊三开间布局,各坊通过精巧的走廊相连接,白族人对于建筑的理解和艺术修养,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杨焕楠宅

始建于1800年,距今已222年,2019年10月,修缮后的杨焕南宅摇身一变成为了独具格调的西餐厅——喜洲客厅。

(三)农耕文化体验馆

将喜洲原老印刷厂地块改造作为集农耕文化体验馆、书吧、茶吧、米制饮品等为一体的多种生活休闲体验活态馆。

五、挖掘历史人文要素

青瓦白墙,雕梁画栋,九曲小巷,稻花飘香……喜洲作为“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特有的白族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苍山洱海,构成了“山海田城”的自然文化景观。这里既有白族生活的活态体验和白族传统习俗风情的集中展现,更重要还是历史人文的深层内涵,商帮兴学,名校坐落,使得厚重的文化、红色的基因根植于此。历史上,喜洲人才辈出,由明代始建至清末,题名的进士、举人近百人,在喜洲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上集结。

(一)喜洲商号的代表:严家大院

喜洲镇白族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遗产,是闪耀在苍洱大地上的一颗明珠,而严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缩影。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占地2478平方米,建筑面积3066平方米。一进四院,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的典型白族民居建筑格局。

(二)原址修缮:大慈寺内“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

大慈寺,在白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理崇圣寺和感通寺,集中体现了白族多元信仰的文化特色。从布局上充分体现了释、儒(白族奉其为教)、道三教合流的特征,结构十分紧凑。第一院为佛教,第二院是道教,第三、四院是魁阁和儒教的奇观堂,大批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不远处有两棵巨大的古榕树。该寺与中央皇帝神宫(张氏宗祠)相邻,抗战时期一同成为华中大学的校本部。近年来,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对大慈寺及华中大学西迁原校址进行修缮,2017年6月,“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完成布展并开始对外开放参观。经过整修,提升了参观体验,文物史料更为丰富,也为喜洲打造了一个具有独特历史记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喜洲文化教育的标志:苍逸图书馆

1940年1月1日开馆的苍逸图书馆,由严子珍先生捐资创办,是喜洲重视文化教育的标志,是云南乃至全国稀罕的乡镇民间图书舘之一。其飞檐斗拱的中式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有汉白玉的围栏雕龙刻凤,馆舍清新典雅,与西式建筑的淑川女子小学相邻,是中外文化典型的结合,反映了先辈开放的思想观念。

六、提升街区人居环境

为改善外视环境,喜洲建成了西入口的水景工程,呈现了优雅的风貌和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了市政基础设施,完成了给排水及电力、通讯管网建设,给古镇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对所有的街巷道路进行修复、改造提升,形成了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周围延伸、与古镇风貌相协调的主要干道;近年,又建成了镇西通往“大凤”路的大道,改善了交通条件。

七、推进街区智慧化建设

主要结合“一部手机游云南”中的“一机游”板块第三批任务和技术标准,完成景区名片、点位、手绘地图制作,改造智慧停车场、智慧公厕,完善景区标识系统,提升景区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八、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设立大理市喜洲古镇综合管理中心,加强和规范喜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交通及市场运营秩序管理、环境卫生维护、市政公共设施管理等工作。建立村庄土地规划建设巡查专管员制度,专职开展辖区建设动态巡查工作。成立综合执法中队,负责履行全镇农村违法建设快速处置和依法查处等职责。

原文见《城乡建设》2022年第16期78~81页

原标题: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喜洲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

供稿单位:大理市喜洲镇政府

编 辑:程小红

举报/反馈

建筑杂志社

459获赞 268粉丝
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