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脑黑,是不分青红皂白、人云亦云地诋毁别人。这是个在网络上很常见也很让人头痛的存在。随大流,顺着多数人说话或办事。这些都是群体无意识的行为。那什么是群体?如何发挥群体效应呢?下面我们来聊聊。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彼此之间能够相互识别、交流、影响。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
二、群体的特征
(一)民族性
下面图中,你觉得是鱼群在跟随蓝鱼?还是蓝鱼离开鱼群呢?
我国心理学家彭凯平通过卡通鱼群实验,探讨不同文化下人们归因倾向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国人倾向于认为是鱼群在跟随蓝鱼,而美国人倾向于认为是蓝鱼离开了鱼群。表明美国人更偏重个人心理品质,倾向于内部归因,而中国人更偏重环境影响,倾向外部归因。不同国家的群体在思想行为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民族性正是决定群体行为最强大的因素,对群体性格发挥全面的影响。如上述所说西方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小我”。中国更注重的是集体、“大我”。
(二)易受暗示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个体很容易受到别人一言一行的影响,并潜移默化为自己的意识行为,尤其是独立性不强、内心不够坚定的人。群体处在无意识阶段,极易受暗示性。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网络热门事件,如娱乐圈的八卦。人们由一句话、一张图开始,运用强大的想象力开始编造故事,言之凿凿。而一群吃瓜群众就会被牵着走,尽管在旁人眼里错漏百出,毫无关联性。但群体就像是被催眠了一样,没有判断力。

(三)冲动性

群体会抑制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让人容易变得情绪高涨,甚至是激愤。在疫情期间我们会经常在核酸点看到居民们喧闹的场景。通常是一个人带头慢慢的后面就会跟着一批人起哄。比如核酸点10点开采,居民安静排队,突然来了一位居民大声嚷嚷为什么医生来了,还不开采。紧接着你就会听到两个三个,慢慢地一堆人开始大声附和“对啊,我们9点就在这排队,排了这么久你们怎么还没开始”。当工作人员表示10点钟才开采,下次可以晚点再过来排队时,你觉得居民们会闭嘴吗。不,他们只会大声狡辩说为啥以前都是9点现在变成10点,尽管10点钟开采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我们要理解一点是理性是没办法对抗情绪的,而群体从不受理性的指导。当我们面对情绪高涨、激愤的群体时,不要试图用理性说服他们。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群体效应?
(一)人际沟通

给大家举一个工作中的例子。如上级领导给我们分配任务,但员工觉得不公平合理,办公室内一个员工生气、抱怨,提出不满和质疑。紧接着其他员工就会说“是啊...”不一会儿可能“旧账新账”一起算,大家的愤怒到达顶点。那作为小团队的负责人,此时应该怎么做呢?用理性说服大家?直接施压,让大家照做?上面已经说过了,群体会抑制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变得情绪化。在情绪化的当下,讲理是行不通的,而直接施压看似是暂时性地平复,但实则不能平息员工的怨气。小团队的负责人可以在第一个员工抱怨吐槽的时候找他出来单独沟通,避免其煽动其他人。而面对员工的愤怒抱怨,首先做的是同理,站在同事的角度,理解大家为啥有这样的不满。而不是先站在上级领导的角度,跟大家阐述领导这样做的理由。当然在安抚好大家的情绪,等大家冷静后,可以客观陈述原因,再分析解决问题。

(二)企业理念

书本《乌合之众》里面写到“要鼓动群体去做任何事,那领袖的掌握方式需要简单的断言、反复和传染”。即通过越简练、不带任何论证的断言,经过循环重复的陈述,疯狂地传播,进入人们的潜意识,深入人心,进而影响别人的行为观念。比如我们熟悉的广告台词,宣传效果斐然。其实除了上面提及的领袖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到社区组织、企业中去。不管是社区还是企业机构,都会设立一些定位或是发展愿景。但是有多少居民、员工是知晓的呢?可能大部分都做到了简练,但是循环反复的陈述与疯狂地传播,还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与行动。

(三)社会风气
群体会因诱因不同而冲动各异,或许会变懦弱,也会变英勇。前面举了核酸的例子,利用群体性而扰乱秩序。但我们也会看到利用群体性而维持秩序的事情。最常见的就是插队,当看到别人插队,有一个人发声,可能插队的人不太理会。但越来越多的人汇聚成一个群体发声,那插队的人只能灰溜溜地逃走。所以群体既能干扰秩序也能维持秩序。以往我们会在新闻上看到一个人在路上被人打,旁边一群人在冷漠观看。但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成都一个辅警在制止持刀男子的时候,路过旁人拿起铲子冲上去帮忙,紧接着其他的群众拎起广告牌、圆凳上前,合力制伏歹徒。这就是群体的效应。由此可见,群体既可产生消极的影响,也会产生社会助长的效应。所以我们要全面看待,充分了解群体效应的特点,利用群体效应达成目的。比如社工在协助核酸工作中看到扰乱秩序的情况发生,我们就可以利用群体效应,将这名居民扰乱秩序所产生的利益损害跟其他居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促进群体一起来抵制不良行为风气。

面对形形色色的舆论行为,我们需要时刻警惕,保持理性思考,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文章来源:张敏 社工观察 2022-08-29 00:00 发表于河北

文/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张敏

举报/反馈

社工121

322获赞 419粉丝
你想知道的社工知识点都在这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