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体中,人与人总是处在各种关系之中。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心理距离都各不相同。在同一团体中,有的情同手足,是密友与知音;有的是表面和气,而实际上没有深交;有的势不两立,冷眼相待;有的朝夕相见,却很少往来……
费斯廷格曾以同一学生宿舍楼内已婚妇女为研究对象,研究距离与交往的关系。发现地理位置上越接近,彼此接触的机会越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时候越多,就越容易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住同一层比住不同层的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要大。住同一层不同距离,交往密切程度也不同。平时人们常发现同一车间、工段的工人之间,同一科室的同事之间,同班同学之间及邻居之间,都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德华·霍尔(E.Hall)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有四种不同的人际距离:①亲密距离(0~0.5m),如亲子行为、恋人、护理、抚慰、保镖等;②私人距离(0.5~1.25 m),其中(0.5~0.8m)是亲密朋友交往的距离带,(0.8~1.25m)是普通朋友交往的距离带;③社会距离(1.25~3.5m),未曾相识或一般相识,公事公办、应酬或初步了解的交往;④公众距离(3.5~7.5m),如庆典、演讲时的主持者与听众、交警与行人等。
由于友好、亲密人际关系交往发生在较小距离内,因而可以从人们之间站或坐的距离的远近来推断人们彼此间的感情关系状况。这种推断在女性之间、异性之间似乎更为准确。虽然,地理位置不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唯一的、决定的因素,但是,远亲不如近邻,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无疑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有利条件。有时地理位置近也可能产生与组织整体利益不一致的小团体主义倾向。
交往频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日久见人心”,交往次数多,接触机会 也多,相互之间能真正了解和理解,便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当然交往内容也是不容忽视的条件,如果交往只是相互应酬,不能推心置腹、真诚相待,也很难有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团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包括年龄、家庭出身、能力与才干、态度与性格等。若双方意识到某一方面有相似性,或同质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产生密切的关系。
年龄相似性。一般来说,同年龄的人喜欢在一起,如青年工人喜欢与青年工人在一起;老年员工经常与老年员工在一起。
个人社会背景的相似性。例如,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籍贯、职业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观等因素相似者,容易接近,并成为朋友。有的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最好的朋友是同等地位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都很相似。
态度的相似性是影响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重要因素。例如,团体成员之间在政治主张、宗教信仰,以及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看法较为一致的人,在感情上更为融洽,在行动上更为团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同道合,极容易成为知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众多的相似与同质因素中,目标与利益的一致性是最根本的,若这方面出现冲突,将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与恶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