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春已半,晓日初曈昽。洱波三万顷,轻舟泛长风……湖泊是大地的眼晴,自古以来,湖就受到历代文人及大众的喜爱,它们滋养大地,孕育了悠久历史文化。不久前,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山水中国 湖泊系列丛书”首批3本《滇池传》《洱海传》《抚仙湖传》面世,让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云南最具代表性湖泊的历史变迁、人文积淀以及生态现状。


《滇池传》《洱海传》《抚仙湖传》书封


湖泊文明是生态多样性的生动注解。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2万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衍生了多彩的湖泊文化,其中,滇池、洱海、抚仙湖是令无数云南人及外地游客喜欢的“明星湖泊”,给了大家多少欢乐与精神慰藉。


“山水中国 湖泊系列丛书”是首套为中国湖泊“作传”的出版物,它记录湖泊历史变迁进程,记述湖泊人文历史,讲述人与湖泊互动故事,以文化史的方式解读湖泊的自然和人文,展示湖区的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内容。丛书选取其中的重点湖泊,以文化散文的笔触为其“作传”。丛书第一辑共十册,描述分布于云南红土高原上的三个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的三本图书率先出版。


其中,《滇池传》由郑晓云撰写,《洱海传》由任维东撰写,《抚仙湖传》由陈波、龚庆萍撰写。丛书责编赵宇、郑怡然、徐梓涵、余俞、柴锐、武坤为此付出诸多心血与精力。3本书通过严谨的资料考证及田野调查,优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展现了“高原明珠”滇池、洱海、抚仙湖的深厚的人文历史,同时以大历史观的视角,以湖泊为中心,将关联的云南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让我们在生态文明的基点上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


“山水中国 湖泊系列丛书”已列入云南省委宣传部滇版精品出版工程项目。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光明日报》高级记者、驻云南记者站站长任维东,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作协副主席靳怀堾,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陈波,《中国水利报》资深编辑刘雁飞等共同策划,郑晓云担任主编。


第一辑中各湖泊传的作者,汇集了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中华水文化研究会、中国水利作家协会及一些省级水利部门研究湖泊学、湖泊文化、湖泊历史的重量级专家。


近年来,云南教育出版社按照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在云南出版集团具体指导下,把出版体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著作作为主题出版重要版块。《滇池传》《洱海传》《抚仙湖传》之后,《洞庭湖传》《白洋淀传》《万绿湖传》《太湖传》《西湖传》《玄武湖传》《汉城湖传》等以全国各地知名湖泊为主题的图书将陆续出版,把丰富多元且生动的“湖泊”故事讲给读者听。


//《滇池传》:滇池是生态文明的尺子


滇池帆影 袁晓虎/摄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一个充满天地灵气的高原湖泊,千万年来,它滋养了湖岸的生灵,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为无数昆明人及外地游客带来入眼的美景与入心的乐趣。《滇池传》向大家展示了滇池的前世今生,读者可以走进它非凡而恢宏的历史,感知它生命的脉动。


《滇池传》作者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郑晓云对滇池有特别的情感,他和滇池相伴了50多年,对滇池的感受是刻骨铭心的,“我们这一代人既看过滇池清澈的湖水,有着对滇池美好的记忆,也经历了滇池污染和治理的过程,有着痛心的记忆,相信也能看到滇池未来再次焕发青春。因此,我们这一代人对滇池的感受最深,有爱有痛,有喜有悲,一切都经历了。”


郑教授认为,湖泊是大地的眼晴,认识湖泊文明不仅是对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有重要价值,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意义。创作该书期间,郑晓云除了查阅各类文献史料,还曾多次前往滇池周边的村落和一些现场进行实地调查。


在郑晓云看来,滇池是一块汇集了天地灵气的美玉,一块碧绿的翡翠,是生态文明的尺子。它曾扮演了养育人类成长的母亲角色,人类和它有过和谐的共处,人类对它有过索取,有过对它的伤害,也有今天对它重新的关怀和安抚,把它和自身的命运结合得更紧密。郑晓云说:“为它写一部传记,力图展现的就是这一个过程,一个滇池自然和人类社会互动的过程。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加深对滇池的了解,加深关爱滇池的意识。”


//《洱海传》:为洱海立传,何其幸也!


初春的洱海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驻云南记者站站长任维东所著的《洱海传》,从洱海的诞生写起,呈现了与洱海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书写底蕴深厚的洱海文明。


“柳青春已半,晓日初曈昽。洱波三万顷,轻舟泛长风。琉璃泻万古,灏气开鸿蒙。风恬水无波,一镜涵虚空……”明代大文豪、大理籍翰林李元阳诗中所歌咏的就是洱海。苍山脚下的洱海,既像一部表面无字却蕴涵丰富的水书,又似一幅波 澜壮阔的画卷。


这个海拔1900多米的高原湖泊,孕育了“洱海文明”,催生了历史上与唐、宋并存的南诏国、大理国。而南诏国、大理国所产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已经为今人越来越熟知。


写作《洱海传》深层的原因,主要缘于任维东对洱海、对大理的深深热爱。“此生中最令我激动的‘海’,只有中国西南边陲重重大山中的这个小小‘洱海’。它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哺育了大理,也经年累月地滋养了古滇文化,可以说没有洱海就没有大理,也没有今天既历史悠久又丰富多彩的云南文化。”任维东感叹。


任维东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洱海,从而更加爱护洱海,“此生能为洱海立传,何其幸也!”



//《抚仙湖传》:用湖泊的变迁思考人类未来


抚仙湖


如果说湖泊是大地的眼睛,那么抚仙湖一定是大地的媚眼。这汪明眸中有太多的美丽与神奇。这是《抚仙湖传》作者——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陈波、原资深媒体人龚庆萍对于抚仙湖的深情赞美。


抚仙湖是中国第二深淡水湖,这里有美不胜收的景色,泛舟于碧波荡漾的抚仙湖、在松软的沙滩晒太阳、吃一锅鲜美的铜锅鱼……抚仙湖是许多云南人特别是昆明人传统消夏的首选之地,那里留下了大家太多的快乐回忆。


抚仙湖有着5亿年气候变化的证据,百万年地球地质演变的记忆,有着四千年文明的火光,有着先民经商马帮的足音,有着滇国青铜的灿烂斑斓,有着汉习楼船的光荣梦想,有着唐标铁柱的风云突变,有着南诏通江达海的雄才伟略,有着宋挥玉斧的失落和惆怅,有着大理国崛起与没落的悲壮……


虽然之前多次去抚仙湖,但为了写《抚仙湖传》,陈波、龚庆萍在翻阅30多本书籍文献、100多万字论文资料外,又专程到抚仙湖进行了6次严谨的田野调查。他们考证俞元古城所在地,他们惊喜地发现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时的旧址……他们对抚仙湖的历史以及与此相关的云南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本书尝试以大抚仙湖流域为对象,摒弃现有的行政区域限制,按照从5.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现在为止的时间轴,梳理抚仙湖的湖泊史和这一区域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向读者介绍这个我们熟悉而陌生的湖泊。


陈波与龚庆萍在写作中非常注重历史文化性与可读性的融合,以大历史观为脉络,以优美的文笔向读者讲述抚仙湖的故事,“让我们走进抚仙湖神秘而多彩的历史,我们想让大家知道,抚仙湖不仅有美丽的湖景,还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透过抚仙湖泊的变迁,我们想表达有关湖泊的自然法则。云南的‘湖泊革命’为抚仙湖的保护带来了机遇,我们用一个湖泊的传记,在生态文明的基点上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



来源:创意昆明微信公众号
作者:闫钰

图片:云南教育出版社供图

编辑:韩娅娇
审核:徐凤祥
举报/反馈

玉溪日报

5133获赞 2202粉丝
让你了解玉,爱上玉溪
玉溪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