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钟搞清楚社会心理学到底研究什么?
社会心理学的地位有点尴尬,它介于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作为普通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先后借鉴了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就是如何通过改变个体行为来改变整个社会的行为。弗劳德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是第一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
到了20世纪30和70年代,先后对态度测量、改变和结构展开研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
到了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开始探索人们如何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看待人,人们发现社会思维原来如此片面。
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群体动力学进行研究,有一些研究认为将个体纳入群体,会使个体产生之前无法预测的行为结构,由此催生了很多关于领导气氛和社会变化的重要作品。社会心理学其实也一直有不同的流派。
比如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倡导用社会建构论对社会心理学进行重新解读,也有提出社会心理学必须与政治相关,并作为批判心理学的一种形式存在。社会心理学逐渐开始使用定性的方法来研究人际互动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应该是一门人文科学。
在之前我也分享过一些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今天我们将重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一下。
社会心理学家首先研究的问题就是态度。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希望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问题研究,例如种族歧视、社会和家庭关系等领域。早期的社会心理不之用选择用态度的概念来探讨这些问题。
态度:个人交往互动时一系列先入之见。
不同的研究者对态度的定义也不同,不过这些研究者一致认为,当个体之间进行互动时,他们不仅将彼此视作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而且还带着一系列先入为主的设想、感觉、期望和见解。有些先入之见是由之前的直接经验带来的,也有些是从同伴、家人和社会群体中间接得来的。有了态度的概念,心理学家才能看清林林总总的先入之见最后是如何导致偏见的产生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生活当中的现象。
一、社会现象心理学
3、人容易服从权威?这个现象的关键词是艾希曼实验。简单的理解就是人在被权威命令的情况下,有时虽然明白这种命令是错误的,但也会继续执行命令。那么人残忍的一面究竟从何而来?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了解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有一项实验研究,在给予人相应的角色或条件下,人的行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人被分配到可以命令他人、使他人服从的角色后,人们会很快地进入角色,开始对他人自然的施暴。
4、敌意归因。我们常看到的路怒症其实就是敌意归因的一种表现。越容易将他人的行为解读为敌意的人,越具有攻击性。主要是容易将他人的行为解读为敌意,把他人的的行为动作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敌意或恶意。通常是这相理解的越有可能在当场对他人做出实际性的攻击。
5、为什么网络热门话题容易激化?这种现象主要是社会比较理论,在大多数人和自己持有相关意见立场的时候,会对自己所持有的意见更加自信、且会更加坚定自己所持的想法和立场。这种现象里面核心是知道他人的意见之后,会加速批判的过程。这个里面还有其它的一个因素是去个体化,去个体化心理大致有三个特征,分别是“整体感”“无责任感”“匿名性”。可以看一下我之前分享过的文章。
6、人更想容易多数派的圈子。这种现象的关键词是沉默的螺旋,简单来说就是人是社会性群体,因此害怕在社会中被孤立。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会对周围人的态度和社会舆论察言观色,做出让自己不会被孤立的选择。这样一来,多数派的人数更更多,少数派的人数会更少。
7、多元无知效应。如果周围人不采取行动,则对紧急状态毫无察觉。例如有人在即将要遭受灾害的时候,采取任何的避难措施?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现在和即将发生的就是灾害,然后周围人也没有采取行动的情况下,自己的紧张感和不安的情绪也会被抑制,会认为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种情况就叫做多多元无知。
8、认知失调。只要换个想法,心中的矛盾就会解开。其实主要是一种想法与行动不匹配情况下的心理状态。例如有些人打算戒掉香烟,然后戒烟本身是很困难的。因此,有人会想“有人抽烟也挺长寿的”等等想法,从而说服自己,消除内心的矛盾。认知失调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非常的普遍。人们碰到对某件事情或人的判断出现矛盾的时候,会下意识只选择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避免认知失调的发生。
二、组织与群体心理学
1、群体规范是什么?群体规范源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群体内看重个人形象的人越多,群体规范中对发型和着装等要求就越容易形成规范,且群体成员内部会更热衷强调这方面的要求。
今天我们先分享到这里,后面我们再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