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的第一次发现是在二战,那时候吗啡紧缺,但做手术不用吗啡剧烈疼痛会让伤员休克。
怎么办?一个叫亨利的医生决定给伤员注射一针生理盐水,并且故意说成是吗啡,结果这名伤员真的完成了手术。
这种现象亨利医生从来没见过,于是在战后回到母校,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后发表了论文《强大的安慰剂》。
从此,安慰剂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进入了医学领域。
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安慰剂效应已经有了很多生理学上的研究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内啡肽和多巴胺。
内啡肽是1975年美国科学家和苏格兰科学家共同发现的,在大脑中的一种氨基化合物,和吗啡的化学机构极其相似,主要由脑垂体和丘脑下部产生。
它的效果也有吗啡这种鸦片类物质一样,具有很强的止疼作用,并能让人产生欣悦的感觉,当然副作用也一样,多了会抑制呼吸,导致死亡。
但是因为是身体自己内部分泌的,所以叫“内”啡肽,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一旦用药物阻断内啡肽的生效过程,安慰剂效用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那些容易自己分泌大量内啡肽的人,就是对安慰剂敏感的人。
他们说不疼,是真的不疼,二战时候,亨利医生的那一针生理盐水,让伤员自己分泌了大量内啡肽,效果堪比吗啡。
继内啡肽之后,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大脑自己分泌的物质,包括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等,当然还有名气最大的多巴胺。
多巴胺是奖励系统分泌的重要物质,它除了让人感到快乐以外,还对肌肉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很多帕金森患者手抖也会服用多巴胺药物,比如左旋多巴来改善。
当我们吃下安慰剂时,因为对于药物有强烈的期待,这种期待就会刺激脑区分泌多巴胺,从而给你带来快乐,缓解你身体的部分症状。
这种信任和期待是多方面的,比如医院的名气,医生的名气,药物本身在业内的名气,还有医生在开药时候和你沟通过程中营造的气氛,都是起效的关键。
内啡肽和多巴胺,更多是在止痛和身体感受上,真正对于疾病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免疫系统。
因为除了受伤,基因缺陷以外,身体所有的疾病追到根子上都和免疫系统有关,那么只要安慰剂能够作用于免疫系统,也就意味着对于所有的疾病都一定效果。
而多巴胺和内啡肽,则可以辅助一个人的免疫系统。
2016年,以色列的神经生物学家就对小鼠做过实验,提前开启了多巴胺奖励系统的小鼠,其免疫系统对于细菌感染的压制效果更强。
中枢神经的各种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都有复杂的影响。
换成我们容易理解的语言,那就是心情更好,生活更快乐,压力更小的人就是会更健康,因为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更好了。
在我们服用安慰剂时,心理上对于这些药物,保健品的信仰让我们的分泌了内啡肽和多巴胺,而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会影响我们心情,让我们快乐。
这些快乐本身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继而让我们的疾病得到一些改善。
所以不仅仅是疼痛,在感冒,焦虑,细菌感染等大部分疾病,甚至包括肿瘤里,对生活更有希望,对疗效更有期待的人,都会比完全放弃的人有更好的疗效。
这也能解释很多影视作品里,还有你身边的各种案例里,那些吃了乱七八糟祖传药方的人,因为信仰的力量让身体得到改善的案例了。
还有那些解开了心中郁结后心情大好,继而身体也逐渐恢复的人,其实背后原理也一样。
安慰剂这个事情在扩展来看,其实是一个人心理世界对生理世界的影响,这个原理的真相在脑科学里,我们正在探索。
但是不得不说,精神世界和生理世界,是可以共通的。
以后和心理世界相关的疗法,比如宗教体验,比如故事疗法,比如陪伴的温暖也许会有更多的发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