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网
长江网讯(记者吕映雪)“现在的江汉路,当时英租界时叫太平街,因为那条街有个太平洋行……”8月24日上午,武汉市档案馆联合中共武汉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举办的《兰台大讲堂》档案公开课暨《机关大讲堂》正式开讲,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业务顾问、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导师王汗吾,带来《武汉地名的去殖民化过程》课堂,带大家了解武汉的租界历史对地名的影响。
王汗吾正在开展讲座。见习记者卢睿健 摄
王汗吾通过翔实的档案资料照片,从汉口租界百年历史背景讲起,重点讲述了汉口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70多个地名的殖民化过程和去殖民化过程,再现中国人民收回租界,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斗争历程。他介绍,汉口租界当时的地名多以殖民者的名字或殖民地的名字命名。如俄租界时,黎黄陂路叫“阿列街”,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私生子名字命名。租界收回后地名多为纪念先烈、重大事件而命名,例如陈怀民路、郝梦龄路、张自忠路等,以此不忘历史。
“原来租界的地名是带殖民色彩的,租界收回后,我们重新取名,这个过程很多人了解得不详细,我做专门研究,把70多条地名的历史由来讲清楚,这是一个很好的历史遗产,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这段历史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共同振兴中华。”王汗吾说。
《兰台大讲堂》档案公开课暨《机关大讲堂》开课。见习记者卢睿健 摄
据悉,王汗吾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曾参与两轮《武汉市志》以及《汉口租界志》、《武汉抗战图志》等著作的编写出版,主持《汉阳府志》、《武昌府志》、《夏口县志》等多部旧志的整理出版。在《中国地方志》等全国性和《湖北地方志》等地方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和史志文章100多篇30多万字。2004年获得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出版了《武汉里巷故事》《汉口五国租界》《奔腾年代——武汉百年赛马史撷英》等书籍。
市直机关大讲堂是市直机关开展理论武装的重要品牌活动,已经成为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思想引导、学习交流、素质提升、增进友谊的平台。今年市直机关大讲堂将继续围绕武汉中心工作,邀请高水平专家学者进行报告交流,不断增强市直机关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履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