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其解决其就业过程中相关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其实现顺利就业。
多元化的社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其潜在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对于整体的社会来说应积极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为实现大学毕业生的顺利毕业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加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认可度
首先,出台相应就业制度和创新原有的保障制度。就业形式的多变化,要求社会各方面要及时根据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逐渐的完善和创新新的就业保障制度。从而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有效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利益,同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稳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
具体采取的措施可包括:建立全方位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大学生就业最低薪资标准等。同时也可以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面对寒门学子的就业问题,社会也应加大力度对其进行帮助,不但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还应保证其更好的就业,拥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将大学毕业生所要面临的就业问题纳入到整体的就业体系中,并加以完善和对待。
其次,加强政府职能的就业政策倾斜。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调控双方面的作用,调控大学生的毕业流动和选择区域,鼓励大学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对支援祖国建设的大学毕业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这样可以推动整个劳动力市场秩序的有效运行。
对大学毕业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通过有效的政策促进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同时也应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创客”在现今的社会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的最主要群体,其自身的创业积极性与成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更好的就业。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有为青年进行创业,并提供相关条件的创业支持。
再次,促进经济的优化发展。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和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在我国的传统发展中,以农业发展为主,所以就业的重视就转移到了农村,形成了一种知识青年下乡的场面。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的一次大迁徙,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珠三角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可见,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就业的选择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新时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可以通过对内需的加以刺激,进而拉动整体社会的就业。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就业方式向服务性就业发展方式逐渐转变,从而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合理的就业保障。
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期望值
竞争的加剧,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期望值也与日俱增。这都需要社会的整体包容。大学毕业生是刚进入社会的新成员,在面对就业选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的不足之处,对于就业形式的认识和自我的认知都处于一个相对不成熟状态。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寄予较高的社会期望,如学历的要求、社会实践的参与度、长相、性别、户口等都作为用人单位是否聘用的标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是可以改变的后天因素,有些是不可逆转的先天遗传因素。因此,对于整体的社会来说,合理的社会期望值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首先应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做一个客观、合理的预估,对不同的大学生进行差别分类,使人才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做到人尽其用。而不是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不可更改的后天因素上,如:长相、性别、户口等。
同时也应增强社会整体上的包容性。充分给予每位大学毕业生公平合理的机会,让其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积极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其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
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适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其才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合理发挥。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对其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强,而相对的实践能力较差,这些都需要社会各层面予以重视,在招聘的过程中降低对工作经验时限的要求,充分给予大学生适当的岗前培训。
完善社会整体的就业环境
首先,应加强法律的支持作用。一个稳定发展的就业市场,对于整体社会的就业环境来说尤为重要。在维护就业市场正常有序的进行中法律手段是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主要的手段。通过加强法律维护,可以营设一个平稳的就业环境。
但是使我们重视的是在现阶段的高校中有关就业知识的传授大多数是对整个就业形势的估判和相关的就业政策的介绍上,忽视了学生自身特性,没有做到对研究主体的客观评价,对学生没有起到创新引导的作用。
所以整体的就业环境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程度上歧视。同时在传授的课程中,其知识相对滞后与传统化,使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造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供求不协调,没有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此外,还存在着市场规范外的走后门的社会现实问题。
其次,提高人才市场模式化程度。人才市场的模式化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有推动作用。科技不断进步,网络招聘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更为方便。然而从整体上来看,对其毕业生信息网络的建设还不尽全面,相关各项服务仍有待于提高。当今存在着就业市场更加的灵活化和多样化。
主要有高校自己举办的就业招聘会、高校之间合作化的招聘会、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市场和政府举办的就业市场等,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市场和整体的就业环境总体上的供需不平衡、对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提高等。
可见,提高人才市场的标准化程度,加强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整个就业市场有序进行得到了充分的完善。
再次,发挥人才市场的配置作用。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实施,市场在配置中的作用就越发的重要。可以通过完善就业机制达到对人才优化配置;在网络市场方面,应完善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的资源配置,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市场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市场中的中介机构的配置,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的中介机构的准则,通过对中介机构的资质和信息进行规范,也有利于整个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就业问题不仅与大学生自身,同时也与整个民生建设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2016年召开的“两会”也对就业问题加以关注。其中政协代表分别从社会生活的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关就业问题的实证性见解。
其中包括减少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政府应加大其应有的责任力度;高校在教育改革中,应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以促进其更好的就业;大学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等。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中,就业问题逐渐引发了整体社会的关注。
可见,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对待其就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面对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如不能很好的看待,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由这些就业问题产生的社会适应心理压力,就容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会产生许多社会心理不适应问题。
如何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心理适应,是每个大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过程中,是检验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从“学校人”变成“社会人”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