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社会心理不适应常见表现为关于学习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环境改变的不适应、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和所反映出的社会适应不良。
学习的不适应
其主要表现为没有较高学习兴趣、动机、目标不明确。由于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尽相同,这些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严重反差,进而使大学生很难适应新的角色,不能够根据现实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在学习上会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造成莫名的焦急不安与烦躁情绪的产生。导致对未来就业的期望值降低,形成对待学习的不良适应,从而造成消极怠工的现象的出现,不能达到与学习间的相互平衡。
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人际关系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交往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不仅不利会造成紧张的心理情绪,对于大学生来说,也不利于自身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在面对人际交往时,会做出更多不适应反应:不敢交流、不愿交流,更有甚者是不善于交往,从而造成了一种相对紧张的局面。
不良的人际关系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还会对其心理造成不利的阴影,使其害怕人际间的相互沟通。在一些大学生中还存在严重的个性问题,比如:易暴躁、易以自我为中心等。
这样的个性容易引发人际关系的冲突,难以融入到周围新的环境中,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整体上的和谐。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还应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对待工作岗位中的竞争应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避免人际关系矛盾的产生。
环境改变、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大学毕业生进入新的集体,面对陌生的环境,会引发其对环境改变的不适应。而相伴而来的就是对自身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对于家庭的过分依赖,从而缺乏一种独立自主能力,面对出现的就业压力,不能很好的有效排解,这样就会产生严重心理障碍问题。
这些不良情绪的发展会削弱今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引发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原因中有大约35%涉及宿舍生活,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变化的宿舍人际环境时容易发生人际适应不良问题。
社会适应不良
社会适应不良集中在生活、学习的诸多因素。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新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中,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很难融合相处。社会中的各种突发事件与状况都可能会诱发其强烈的心理不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很难适应由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而带来的相应的机会与挑战。在就业的过程中产生不同阶段的社会适应不良。随着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的相对增加,对大学生优良的评判不再仅局限于学习,使许多大学生为了获得相对的荣誉,努力上进,可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对于大学生优良评判中的局部评价,诱发其焦虑的心理。
还有些大学生不能从个体的现实客观情况来考虑问题,盲目的追求主流,这也是造成其心理不平和困扰的主要因素。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遇到的问题,从一定客观情况来看,多数来源于自身主观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自我的认知偏颇
自我认知不仅包括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实际情况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其对就业观念认知与了解。现阶段大学毕业生中存在较多的偏颇认知,这些认知包括自我认知的相对不准确和对职业选择的认知缺乏清晰的了解等。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表现:过分的自卑和夸大的自负。
过于自卑心理可能造成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敢冒进,会错失许多就业机会,同时在机会来临时觉得自己不能很好的胜任,造成机会的流失。而夸大的自负却与自卑完成相反,具体表现为对自身具有较高的评价,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评价,对周围的环境认识不清,对事物不能进行很好的、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评价。
在多数情况下没有进行具体分析,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猜测。具体表现为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期望过高,追求超越自身实力的工作,同时带有一种傲慢的心理,对繁重的工作持抗拒态度,认为自己没有被重用。
另一个更为明显表现为相关就业观认识偏颇。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对就业状况不了解,多数会存在较为普遍的从众心理。传统的就业观同时也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影响,使之更加趋向于寻找体面和轻松的工作。可见,从一定层面来说,在大学毕业生中明显存在一定的认知失衡现象。
多重情绪的复杂交织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更加趋于复杂化,情绪也十分的多样化。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首先就业心理压力相对加大。对待就业,要考虑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全方面,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业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自我内部存在同一混乱。同一性是在人格上达到相对的成熟的基础上,心理上的一种表象。它是自发产生的,是一种行为成熟与心理成熟的相对肯定。但是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缺乏一定的同一性,对待就业问题,还处于模糊状态,大多数的观点和看法还处在认识层面。
可见,在学生中存在的这种现象会使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得不到有效的平衡,也是削弱其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利器,需要加以重视。
再次,焦急与从众等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学时代虽说是质的飞跃,但是大学生的心智仍旧没有完全的成熟,缺少明确的发展定位。因此,在面对就业选择的时候会出现焦急与害怕的心理,对一些突发情况也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应对。
这样容易造成其在就业与求职中碰壁,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而这种消极情绪在大四毕业生的身上较为常见。从而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的价值,使个体差异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最后妒忌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大多数具有先天性,通常在妒忌的过程中还伴有不良行为的产生。大学生就业中妒忌情绪产生大多数是因为攀比造成。如工作条件、待遇等。由羡慕转为痛苦到不甘心的妒忌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轻则造成自身心理疾病,重则会采取相应极端应对。
对就业环境的错误判断
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其主要归因还包括对就业环境合理判断。现今,存在于对环境判断的误区可以被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就业空间的误判。对于就业空间的选择,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认为其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而不愿意回到二三线城市。
第二就业时间概念的误解。一些大学毕业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寻求一个稳定的工作,对工作的认识偏颇,认为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辈子是毕生所追求的完美事业。
第三,对于就业途径的选择。在不少大学生中有错误想法,最明显的是走捷径。认为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没有发挥其自身的努力意义;第四,就业环境的苛刻要求。部分大学生只想在好的环境中工作;第五,就业报酬、心态差异选择。不难发现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报酬高的工作。
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
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对其就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优势,同时也是其在大学阶段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经过大学几年学习,有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仍旧相对薄弱。在面对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多数表现出畏惧和害怕的心理。如不知道如何面对招聘的面试、不知道和新同事如何相处等,这些都需要加以重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拥有一种更为自信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