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良
今夏干旱严重,回皋亭山(半山)老家,当地的老人随口说:“这个天,要请白居易到山上去求求雨了!” 我的心里“格顿”一下,出现一个大大的“?”,皋亭山(半山)难道有祈雨禳灾的“神灵”?白居易是1190多年前的杭州刺史,也就是说白居易求雨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难道老家这一方“钱唐故址”又“翠微”的热土,还是文人官员祈雨的风水宝地?
古之崇拜上天,必借之以高山。皋亭山包括半山、黄鹤山、皋亭山、佛日山等诸山,其中皋亭山顶为最高峰,我们称“凤凰山”,海拔361.1米,是杭城东北最高点,也是杭州第三座高山,整座皋亭群山是杭城“三面云山”之外的一座处于城东北面的遮风挡雨的“靠山”。
皋亭山巅(凤凰山)原有古亭。《四库全书》乾隆杭州志卷十七,仁和县山川章节有云:“皋亭山,杭人亦曰东皋,旧有亭在其顶,故曰皋亭,今亭已毁,故址规模存焉”。凤凰山山顶上的“平地”,极可能是远古先祖为保持与上天沟通,祈求风调雨顺而设的“天坛”。这里因为有皋亭群山对海潮的阻隔,地势较高,早有人类生活,并成为一方富庶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水晶杯”、陶甬钟、还有许许许多多坛坛罐罐文物的出土,皋亭山(半山)早已成为祭祀之“圣地”。到了唐代白居易在《想东游五十韵》诗云:“海内时无事,江南岁有秋。生民皆乐业,地主尽贤侯。郊静销戎马,城高逼斗牛。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就是指这块地方。
皋亭诸山灵秀、蜿蜓、舒展,一峰突起,群山环抱,有众星拱月之势。地处凤凰山下有个石塘村,我祖宗三代都生活在这里,相传开天辟地时,观音菩萨观其山势不凡,连绵不绝,其座凤凰山顶,随即心中许愿,如果我数到一百座山头便将第一百座山头的地方定为佛山。可数来数去整个杭州只有九十九座山头,原来他忘记了数自己屁股底下的那一座凤凰山。于是观音菩萨座着的山头,似离马的马鞍向灵隐方向飞去,半路还掉下一些小石块,变成了“独山”和“巧山”,山尖落到灵隐后成了“飞来峰”,于是,灵隐这个地方就成了佛地。 所以,凤凰山上至今是平平的。我多次去过凤凰山顶,估计顶上足够放二架大型客机,与古书记载相符。山顶“平台”如一方“祭台”立于天地之间。据有人说白居易祈雨是在凤凰山顶的亭子里,并把那个亭子称为“皋亭神庙”。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极小,因为史载凤凰山顶上建的是“亭”而不是庙,而唐代这一带已经十分繁华,而庵庙寺院一般依山而建,到山顶祭祀一般在远古,并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与天沟通。
“崇善灵慧王之祠名半山庙”建在崇光寺之半山腰上,半山腰东南侧有雨花寺,上方有雨花泉、游龙潭,大石玲珑,水从石出。传说山上常有龙蜿蜒出没,乡人称为“水瓮”,天旱祈祷,必然下雨。二十年前我去考察过,雨花寺仅存几间破房子被用作民宅,而“水从石出”依然可见。有的说这里是“翠微庵”,我无从考证。现在这里是半山公园的西入口,在山脚就能看见“雨花听泉”景点。一条山涧蜿蜒曲折而下,很有“水落石出”的感觉。
因以上种种,白居易到崇光寺之半山腰的皋亭神庙(半山庙)求雨就不稀奇了。
唐长庆二年(822年),时年五十一岁的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恰逢干旱少雨,直至第二年七月,旱情未解,老百姓叫苦不迭。白居易一到杭州,任职不到二年,连遭干旱。干旱催促他到皋亭山的南面皋亭神庙里求雨,祈求“皋亭神”下一场及时雨,解救大旱灾。白刺史出城赴皋亭山,祭拜皋亭庙神,还特地写了《祈皋亭神文》,当时白居易的好友牛僧孺,为其文题写了碑文,勒石之于祭祀之处,现石碑也无从查考。
《祈皋亭神文》。维长庆三年,岁次癸卯,七月,癸丑朔,十六日戊辰,朝议大大、使待节〔杭州〕诸军事、守杭州刺史、上柱国白居易,以酒乳香果,昭告于皋亭庙神。 去秋愆阳,今夏少雨,实忧灾沴,重困杭人。居易忝奉诏条,愧无政术;既逢愆序,不敢宁居。一昨祷伍相神,祈城隍祠;灵虽应期,雨未沾足。是用撰日祗事,改请于神。恭闻明神:禀灵于阴祗,资善于释氏;聪明正直,洁靖慈仁;无幽不通,有感必应。今请斋心虔告,神其鉴之。若四封之间,五日之内,雨泽需足、稼穑滋稔;敢不增修像设,重荐馨香,歌舞鼓钟,备物以报?如此,则不独人之福,亦惟神之光。若寂寥自居,肸飨无应,长吏虔诚而不答,下民顒望而不知,坐观田农,使至枯悴;如此,则不独人之困,亦唯神之羞。惟神裁之!敬以俟命。尚飨。
唐代白居易是市长兼著名诗人,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世习儒业的书香之家。其有着很深厚的佛缘,是个笃信佛法的居士。如《旧唐书白居易传》云:“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白居易一介儒生、信佛,自称“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唐代是把官员祈雨作为政绩来考核的,做得不到位还有免职的风险,白刺史拜天祭神消灾,自然不会怠慢“神”,而且他把每一次祭祀用“大事记”来记录:
长庆三年(823)七月十六日,白居易祭皋亭神,“四封之间,五日之内,雨泽霈足,稼穑滋稔。”(《祈皋亭神文》)祈文中又言,在此前一日白居易曾“祷伍相神,祈城隍祠,灵虽有应,雨未沾足。”所以改请于皋亭神。
长庆三年(823)八月二日,白居易祭黑龙神,“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祭龙文》)
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七日,杭州下辖余杭县猛虎数次伤人,刺史白居易与余杭县令同祭仇王神,祈神除害。
长庆四年(824)五月四日,因浙江“潮涛失常,奔激西北,浸淫郊廛,坏败庐舍,人堕垫溺”(《祭浙江文》)白居易祭浙江神,祈求“水返归壑,谷迁为陵,土不骞崩,人无荡析。”
四次相近的记录有三次祭祀旱涝灾害,一次是虎伤人事件。白刺史到处求天拜地,但“天神”根本不领情,这神并没有感激,似乎诸神通融好了,大雨一律不下,但到第二年又闹起了水灾,旱涝不均,这让白市长愁死了。但作为地方官员关注田禾、心系百姓,白刺史履行了一个官员的职责。翻开历史,因旱灾百姓有食山中蓬草的、剥吃树皮的、吃观音土的,更为恐怖的是,被称为“盛唐”因为旱灾 “人吃人”的就有两次记载。一次是《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还有一次是“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所以,“祭神如神在”,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威,祈雨作为古代的祭祀活动,从王室到地方官吏都不会“迟疑”,有皇帝因祈雨不下,甚至把自己架在干柴上,如果祈雨不灵,自焚殉职。
白居易虽信佛,但心里清楚,天帮忙,人努力才是出路。他尽管有求于神,但面对神,并不自卑,白居易向皋亭神祈雨,把神看成和自己几乎平等的对象,人有求于神,神也有求于人,人于神休戚与共,同耻同荣。所以,白居易没有把敬神当成达到祈福消灾的唯一手段,有时候,白居易在敬神活动之外,还有其他发动百姓兴修水利的活动,如设闸筑堤、疏湖浚井,为此杭州井邑日富,物阜民丰。
皋亭山周边也一样,据半山的老人说,在唐代皋亭山周边的半山坡上全是茶叶地,满山满坡。说明白居易时代的杭州治理得非常好。白居易本人也颇为自得,当年离任赴京时,其言“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抗旱防涝与敬神祈福消灾不矛盾,可并行不悖。白居易敬神消灾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因此白居易敬神时,不可能对神无条件的崇拜。
现在,在西湖圣塘闸处有一组《惜别白公》的群雕。“合郡咸感德,离别情依依”(公元772年846年)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政绩有口皆碑,其妙笔点化的西湖山水,更添艺术魅力。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五月,白居易奉诏离杭州赴洛阳之际,杭城百姓夹道相送,惜别白公。
“南有城隍阁,北有望宸阁”。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在皋亭山下(半山)建起了十里钢城,随着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挂牌,燃烧了近六十年的杭钢炉火于2015年12月22日上午7时30分熄灭了。我想在不久将来,皋亭神庙,崇光寺之半山腰(半山庙)处,也会有《白居易祈雨》的一组群雕。白居易率百姓、僧侣面向“望宸阁”祭天祈雨的场景,将会唤起人们对这位诗人市长的崇敬之情。在望宸阁祈福,纪念白居易,会成为半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最美的文化景观。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