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对于社会心理适应研究很少。大概概括从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维度来分别进行研究。
社会适应不是处在相对固定不变状态。相反,处在长时间动态发展阶段。对其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从陌生到适应,最后熟悉的三个主要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适应者分别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这些时期可以概括为:紧张害怕时期、自我调整时期、机械化顺从时期和重新适应期。
社会适应能力是由社会学家Doll提出的,是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立和所要具备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的研究上。其中可以延伸到身体自身的发育状况、语言的组织能力和经济消费能力等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适应行为的再次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程度上适应能力的提高。
心理适应在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所谓的心理适应是指当人们所处的外部的周遭环境发生变化,人们通过自身的、本能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回应。同时在适应的过程中,还应发挥积极的心理适应的重要作用,不断的调整主观与客观,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使自己朝着更加积极的状态发展。
在不断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发挥积极利好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进而加强自我价值观向整体同化模式的发展,体现自身发展的同一性原则。
社会适应心理的基本内容
社会适应心理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社会适应和社会心理适应。对于其基本内容的研究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适应在心理学层面包括三个主要的研究层面,一是具有本质属性的、遗传性生理上的相对适应,称作生理适应,主要是指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生理器官的生长与废弃的适应;二是具有更高层次的心理上的相对满足角度出发,又称为心理适应。
在其发展中主要考虑的是整体的、较为综合的心理特征的发展,包括个体在群体、社会中的整体的心理的适应能力和行为,以及随着改变调整应变的能力;三是对整体环境感知能力的适应,可以理解成为了个体的自身生存改变其惯有的行为方式,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也包括通过改变环境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的相对适应。
社会适应是一个相对持续的过程,在其发展中应保持内心的相对平静,这样才更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效果。著名社会学家T.Parsons指出适应是一种互动的、双向的过程,要求个体能不断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适应按照划分标准同一性的原则可分为三大部分,同时也应遵循社会环境变化和认识层次差异。具体分为文化心理、职业心理和人际关系调整适应。文化心理适应是指个人对整个人生的文化精神财富的获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差异,但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性。
因此个体要不断的适应不同的文化,及时调整文化心理差异,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尽可能少的降低文化冲击、文化震撼对其造成的影响。通过减少心理失调现象的产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制度、规范,使个体的行为观念适应不断发展的文化环境,达到文化适应的目的;职业心理适应要求个体所要具备基本心理条件。
并且适用于今后的职业倾向。需要先天、后天的综合养成。可见,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主动因素,使个体与自身的职业相适应。发挥个体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心理因素,及时调整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职业特征,加强自身职业心理素养的营建;人际关系调整适应是个体走向相对成熟关键因素。
一个行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促进个体自身心理健康建设。换言之,从而更助于其更好适应社会。众所周知,一个稳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后天的不断学习。
人际关系中紧张现象的产生会造成信任感的缺失,不利于合作和交流。因此,在人际关系的培养中要自觉、有意识的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建设,形成具有较高的个人的自我责任感和更为开阔的人生情怀。
社会适应心理的结构
有关社会适应心理结构,目前的研究中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标准。当前的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相关的因素说和维度说的层面。
因素说的观点认为社会适应心理类似于在研究中的一个相对的维度。其中对于社会适应心理因素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二因素说”和“多因素说”两大主要因素。
对于二因素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有关社会适应心理因素的早期研究中,社会适应心理主要有自我满足和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的研究。在对其的研究中把社会心理适应行为和适应能力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并加强对其的实际和社会的整体支持。
同时也强调了相应的社会理解和交往技能的相对程度上的提高对与社会适应心理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方面来看。二因素论在一定程度上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行为和认知的层面上,没有考虑到个体对环境的认知的层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因素论为接下来的研究开辟了一个较为新颖独特的视角,为后来的社会适应心理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于多因素说的研究,多因素说顾名思义是三者以上的因素说,在某种认知上,二因素说也可以被认为是简单的多因素说。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最具有代表价值的是“三因素说”。即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社会适应的某种认知看作是心理适应的过程,进而分成了三个主要因素。
包括对学习自身的认知适应,在这其中包含整个的学习状态、学习氛围、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这些都是衡量学生能否适应学习的重要标志;学习环境的适应。学习环境的改变,要求学习者能较好的控制自身的心理适应的学生能及时找到适应自身的学习方法,较好的适应各种突发的学习情况的改变;人际关系方面调节适应性。
具有良好的人际氛围能激发个体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流,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的环境的变化,对陌生的环境抱有一种积极体验的心理,减少消极的、默默抵触情绪产生,从而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频率。
社会适应心理的功能与意义
社会适应心理,其功能可以概括分为:动态调节、机体成熟发展、社会支持和动力激进四种功能。
动态调节功能是一种平衡的功能过程,在这其中要达到个体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动态的发展。不仅要求对自身的发展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划,同时也强调对环境的变化也要做出适当的评估,使个体自身朝着积极的状态发展;机体成熟发展功能,说明个体处在相对的成熟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需要个体充分发挥其现有的和潜在的心理因素,及时调节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使个体自身不断成熟与发展,更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塑造。
社会支持功能,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其自身的发展都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只有将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达到资源的最优化的利用,只有个体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中,其潜在心理素质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动力激进功能,即个体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使自身的心理达到一种良好的发展状态。
明确的动力支持,从一定出发点来看,对个体的成熟发展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都具有推动作用。
可见,在个体自身行为方式上,社会心理适应起着不可忽视作用。首先较好的适应心理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心理动力援助。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把个体的社会适应的能力作为评判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良好的适应社会也有利于个体自身的行为和心理的良性发展。
当社会环境发生微妙或者是巨大的变化时,个体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有的放矢的心理调整,形成一个较为乐观与完善的人格,从而减少心理不适或是心理障碍的产生,最终使人格趋于更加完善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