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同济大学2021年度“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发布。
十大科技成果中,3项成果属于城市发展领域,分别是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旭团队研发的“绿色建筑通风隔声窗”、土木工程学院袁万城和党新志团队研发的“中小跨径桥梁组合橡胶减震支座”、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吴宏磊团队研发的“全装配式高性能钢结构住宅体系一体化设计技术”。
3项成果属于高端制造领域,分别是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康劲松团队研发的“车用电机驱动系统宽频控制技术”、汽车学院楼狄明团队研发的“移动源后处理成套关键技术及应用”、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晓青团队研发的“轻量化柔性压电功能膜制备技术及应用”。
还有4项科技成果属于生命健康领域,分别是附属康复医院和医学院彭长庚团队研发的“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药研发”、附属同济医院靳令经团队研发的“精细化多纬度帕金森病人工智能评估系统”、医学院薛志刚和薛金锋团队研发的“干细胞技术及相关制品用于脱发治疗”、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启刚团队研发的“贯通性伤口凝胶修复封堵剂”。
近年来,同济大学通过有组织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多种转化服务平台、丰富扩展转化渠道、深入与第三方转化机构合作、加强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造全过程全要素覆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学校优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去年10月,学校入选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后续学校将推出师生共创特训营进阶班、成果转化专场对接、企业需求直通车等专业服务及精彩主题活动。
【相关链接】
绿色建筑通风隔声窗
绿色建筑所倡导的自然通风面临着城市的环境噪声侵扰问题,现在的隔声材料同时阻碍了空气流通。为此,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旭团队设计出一种通透型周期结构,由中空螺旋状声学人工单元排列组成。这种通透式屏障在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的同时,突破性地利用了中央通道与周边螺旋通道声音的持续抵消,获得了很好的宽带隔声效果,实现了城市噪声环境下的自然通风,填补了这一技术空白。
 中小跨径桥梁组合橡胶减震支座
历次地震震害调查发现,中小跨径桥梁广泛采用的板式橡胶支座无法适应地震中较大的位移需求。为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袁万城/党新志项目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组合橡胶减震支座,即在现有的板式橡胶支座基础上,通过内部设置多个摩擦副,外侧橡胶层可有效保障摩擦层滑动的均匀性,在往复水平力作用下有效摩擦耗能,降低结构地震响应,并通过调整滑动区的尺寸来适应不同温度、抗震需求。
该成果已获2个发明专利、7个实用新型专利。其造价与板式橡胶支座接近,可以作为中小跨径桥梁的优选方案。目前已应用于西昭高速公路、宜攀高速公路、浦南运河桥等多个工程中。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137万获赞 196.1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