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类发展一直关心的话题,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灭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

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作为心理学术语的幸福感侧重于对幸福感的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美国心理学家狄纳认为幸福感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和感受。

我国学者认为幸福感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不仅包含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还包括人生价值以及自我潜能的实现,也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和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关于幸福感的测量,心理学界目前基本明确的三个研究取向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经济条件、人际交往、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个人期望和先天人格特质等。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的力量与美德,实现人的发展与生活幸福,追求幸福,让人们拥有幸福、感受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与原动力。

积极的情绪体验

情绪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情绪可分积极和消极两大类。积极情绪体验是指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包括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如幸福、成就、自豪、乐观、期待等等,也包括中性化价值的情绪如兴趣等。积极情绪体验简单划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两个层次。

感官愉悦是指个体消除紧张后自我内部机体达到平衡状态下的一种主观体验,如渴了喝完水、饿了吃饱饭之后的体验。而心理享受则更进一层,是个体在打破固有的自我平衡后超越了自身的原有状态,类似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高峰体验,如战胜了某个困难,超常的表现和发挥等。

积极情绪具有动力、强化、调节、感染、疏导等多方面的功能。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丰富了传统的情绪理论,提出了“积极情绪扩建理论”。他认为积极和消极情绪都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行为倾向,但是积极情绪能促使人产生更多的思想,出现更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

积极情绪一是具有拓展并构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作用,就是为即时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资源,如使个体在当时的情景条件下反应更准确、认知更全面、思维创造性更活跃等。

在扩建即时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情绪还能帮助个体建立起长远的、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资源,主要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人际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等。其次,积极的情绪还能具有消解释放功能。

根据有关实验方面的研究证实,积极情绪能消解紧张心理,减少紧张带来的机体伤害,保持机体健康和活力。此外,除了对个体的影响外,在团队合作中,积极情绪的功能还体现在能够促进组织效能和协作、提高合作意识和效率等。

积极的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交互作用的面貌展示,是个体相对固定的一些个人特征。人格是由生理机制、外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共同影响形成,人格受先天生理因素的制约,更受后天个人思想、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提倡致力于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是因为积极的人格特质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有积极、乐观特质的人常具有良好的心境、更高的坚持性,其行为带有明显的积极特征,因而也具有更大的成功可能性。

一般说来,乐观的人幸福感更高,更倾向于以乐观的、充满希望的方式解释遇到的问题,实施积极主动的行为,以更为有效的策略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不幸。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的人格特质具有两个方面的维度,一是能影响自我的人格建构,一是能促进建立积极的外部关系和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发起人彼得森和塞利格曼建立一个积极力量行为评价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包含六种美德,以智慧、勇气为核心,兼顾仁爱、公正、节制、卓越。

每一种美德的养成都需要性格类积极力量的支撑,而对应这六种美德的性格类积极力量共有24种,也就是24种积极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是:创造力、好奇心、头脑开明、热爱学习、洞察力、勇敢、恒心、真实性、热忱、爱、友善、社会智力、团队合作、公平、领导力、宽恕和仁慈、谦虚、谨慎、自我调适、欣赏美丽和卓越、感恩、希望、幽默、灵性等。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把那种能够促使个体获得更多积极体验并易于形成积极人格的环境系统称为积极的组织系统。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出,人的积极体验、积极品质是在个体生活的外在环境中形成的,同时也受其影响,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积极的组织系统是外在影响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和家庭背景等,这些对人的心理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和谐的家庭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社区系统和家庭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也就是说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按从宏观到微观,积极心理学家将积极组织系统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如国家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这是个体积极力量与潜能发挥的前提条件。

第二类是积极的社区组织,主要是指个体常年生活的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如学生的校园环境,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居民的小区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对个体积极人格的影响相对较为直接也较为深刻。

第三类是积极的家庭组织系统,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积极的家庭组织系统关系到天才儿童的产生与培养,同时也直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运用现状

积极心理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理论科学体系,但是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积极心理学在继承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与研究,结合科学的实证调查,不断进行加工、整合和创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心理学发展的新的研究方向。

虽然在促进理论深化和成果研究运用上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但将成为当前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积极心理学除了延续消极心理学原有的实证法、实验法外,更多地借鉴和运用了发展技术,形成了如心理干预、团体辅导等更为成熟的研究技术和手段,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近年来,在管理、企业、医药、教育领域的实践和运用也初显价值。

国外关于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课程受到学生欢迎和青睐,成为选修排名第一的课程,许多学生反馈这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目前全美有200余所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内容涉及力量与美德、健全心理、快乐、自尊、理解、成就、创造力等。大学中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各种讲座开展如火如荼。

许多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研究所,涌现了一批专门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专家学者。西方积极教育运动就是在积极心理学的推动下对教育的深入理解和重新定位。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从心理学扩展到医学教育、管理等领域,形成了一个研究和运用并重的崭新局面。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教育领域的运用处于尝试阶段。部分地区中小学开设如“成长的天空”课程计划,尝试推行“共创成长路”的教学实践等,都侧重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清华、北大等知名大学都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教育上,以鼓励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提倡美德教育。

举报/反馈

猫里奥心理学

96.6万获赞 11.5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