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昱丹

  编辑 / 教研院

  写在前面

  众所周知,ABA是一门科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但是我们往往无法对两者进行很好的区分,哪些是原理?哪些是技术?这期文章将对一些ABA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解读,通过描述概念及举例的方式让大家不仅知原理、还能懂原理,好啦,话不多说,上原理。

  操作制约:

  注重的是后果对行为的选择效果,当一既定行为发生后,在相对立即时间顺序上跟随着一个刺激的改变,并且改变了这类行为的未来发生率。

  举个例子:炎炎夏日,每次出去玩小朋友都会出汗,之后他们会洗澡,当洗完澡后,就会清爽很多,没有汗渍了,之后每次小朋友出去玩出汗后都会回到家洗澡,去除汗渍的后果增加了未来出汗后洗澡的行为的出现。这个过程就是操作制约。

  教学应用:

  在教学中,当小朋友做出了目标行为后,老师们会立即给予孩子喜欢的东西,比如:玩具、食物等等,之后小朋友会积极配合我们进行ABA干预,这其实就体现了操作制约,通过行为之后紧接着出现个体期待的后果,影响了之后未来行为的发生频率。

  反应制约:

  新的刺激可以诱发反应的能力。

  举个例子:在反应制约前,当人听到巨大的雷声时会心跳加速、甚至会尖叫,并且对于只出现闪电的情况不会有任何反应,但是当闪电多次在雷声之前或跟雷声同时出现后,人再看到闪电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甚至尖叫的行为,这时原本不会引发行为的闪电经过配对后,具备了引发个体反应的能力,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为反应制约。

  教学应用:

  当康复师新接到一个小朋友时,通常不会直接进入正式的教学,而是通过“说”、“做”、“看”的方式,将自己与孩子喜欢的东西同时出现,使原本不讨孩子喜欢的我们,变成孩子的期待,这也是很多老师的梦想吧!

  削弱:

  削弱分为操作削弱和反应削弱

  操作削弱是指撤除所有对先前已增强行为的增强,造成行为发生率降低到其增强前的水平。

  举个例子:面对办公楼里的电梯,人们每天都会习惯性的按电梯按钮,之后电梯门打开,但在某一天当人们再按电梯按钮后电梯门并没打开,之后的这种行为持续了几次,但是每次电梯门都不会打开,之后,人们便不会再按电梯按钮了,之前电梯门打开对于按按钮来说是一种强化,但是之后不再投递增强,因此按按钮的行为出现下降的趋势。

  一旦出现了反应制约,也就是新的刺激通过刺激-刺激配对能够诱发行为了,如果两个刺激不再同时出现,例如多次只出现闪电但是不再出现另人惊恐的雷声后,当人们再看见闪电便不会再心跳加速、大声尖叫了。这个过程就是反应削弱。

  教学应用:

  在教学中,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我们通常会用到削弱,如果问题行为的功能是获得实物,我们会在这时不给予实物,如果问题行为的功能是获得关注,我们会在这时不给予关注,如果问题行为的功能是自我刺激,我们会在这时使用一些教具让他们不能获得想要的感觉,如果问题行为的功能是逃避任务,那在这时我们会让孩子完成当前任务,以此降低孩子问题行为的发生率。

  增强:

  如果行为在时间上紧跟着一个刺激事件,导致此行为在相似情境下频率增加,表示增强作用已发生。

  举个例子:公司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员工会给予年终一等奖,之后员工超额完成任务的行为增加了。对于员工来说,一等奖就是对他超额完成任务的增强。

  教学应用:

  在教学工作中,增强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想要增加孩子的恰当行为时,会在行为发生后立即给予强化物,这是正增强;在练习对厌恶刺激提要求时,我们会挡住孩子的去路,让孩子说出“请让一下”之后为孩子让路,来增加他们用恰当语言去除厌恶刺激的行为,增强是原理,但也是跟我们教学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惩罚:

  当行为之后跟着一刺激的改变,导致此行为在未来相似的情景下发生率降低,则证明产生了惩罚作用。

  举个例子:一个司机在过十字路口时,脚踩了油门后,发现闯了红灯,被交通警察开了罚单,被罚款、扣分,之后每次过十字路口时,再也不脚踩油门了。

  教学应用:

  在教学中,除了对生命安全有威胁的行为外,伦理规定不建议使用惩罚,此外,另一种情况是,针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老师已经使用了所有的强化程序,在这种情况下仍未取得进展,孩子的问题行为仍旧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才会考虑是否需要加入惩罚程序,惩罚包括训斥孩子、肢体约束孩子、忽视孩子(行为发生后移走注意)等。

  刺激控制:

  在一给定刺激呈现时发生行为的频率高于此给定刺激不在的时候,就可称为刺激控制,我们可以称给定刺激为区辨刺激(discriminativestimulus,SD)。

  举个例子:爸爸出现,小明向爸爸要零花钱,爸爸给小明;妈妈出现,小明向妈妈要零花钱,妈妈不给小明,久而久之,只有在爸爸出现时,小明才会出现要零花钱的行为,爸爸不在,小明不太会出现要零花钱的行为,因此可以说爸爸是要零花钱的区辨刺激。再比如,当电话铃响我们才会去接电话,电话铃不响我们不会去接电话,铃声实现了刺激控制,电话铃是接电话的区辨刺激。

  教学应用:

  在教学初期,老师就在为建立自己的刺激控制做准备,老师和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会给予孩子一些察觉不到的指令,孩子完成后老师会给予较高的社会性强化,之后进行常规指令的教学,例如:“过来”、“给我”等,即便孩子不能独立完成,指令也不会落空,老师会重新给予指令,并辅助孩子完成,再给予孩子相应的强化,要想实现刺激控制,就要有完整的ABC,最终使老师的指令与相应的后果前后呼应,提高行为的发生概率。

  动机操作:

  动机操作是指:

  (1)改变(增加或是减少)刺激、物体或是事件的增强效果;(2)改变(增加或是减少)目前曾经被该刺激、物体或是事件所增强之所有行为的发生率。

  动机操作分为建立操作和消除性操作。

  建立操作是通过操纵环境,使物品/活动等更具有吸引力,使个体更有可能做出行为;

  消除性操作是通过操纵环境降低物品/活动等的吸引力,使个体更不可能做出行为。

  举个例子:打了一天游戏机导致晚上不再打游戏就是一个消除性操作的例子,持续的打游戏降低了游戏本身的增强效果,晚上打游戏行为的发生率降低;特别饿的时候会更想吃东西就是一个建立操作的例子,饥饿使食物的吸引力更强,会引发我们吃东西的行为出现。

  教学应用:

  在进行提要求的教学时,会经常用到动机操作,通常建议在提要求项目中的物品不要在教学外呈现,让孩子处于匮乏状态,例如:孩子非常喜欢超级飞侠和轻粘土,那这些仅在ABA课程中出现,其它场景暂时不出现,孩子玩不到玩具,处于一种匮乏状态下,这样能够提高超级飞侠和轻粘土的增强效果,使它们更有吸引力,当孩子有动机时,便能很好地进行要求的教学。

  区分行为原理及行为改变策略

  行为原理是描述行为和其一个或一个以上控制变项间功能关系,是经过很多实验导出、验证过的归纳法则,例如增强、惩罚和削弱就是行为原理。

  行为改变策略是操作化或实际执行的方法、改制时的来源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行为原理所提供,例如连锁训练、区别性增强其它行为、行为塑造、反应代价和隔离。

  两者的区别及关系:原理描述行为如何运作,行为改变策略则是ABA从业者如何运用原理,来帮助人们学习和建立社会重要的行为。行为原理比较少,但由原理衍生出的行为改变策略有很多,除了上面为大家举的例子,策略还包括代币、后效契约、团体后效、自我管理等等。

  作为ABA从业者,我们需要懂得原理,会用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持续地进步,大家赶快学起来吧!

举报/反馈

北大脑健康

7926获赞 3.8万粉丝
致力于我国特殊儿童康复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