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立于陈隋之际的天台宗,以著名高僧--鸠摩罗什,译出的《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为主要教义。其乃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称法华宗。此宗是我国,最早创立的一个佛教宗派,也是最早的成熟的本土化佛教宗派。其始于河南净居寺,盛于浙江天台山。故而,此宗的祖廷,为天台山国清寺。

(1)《法华经》主张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以“久远实成”的释迦佛,将大乘佛教之佛身论,进行了形象化;且提出“诸法实相”、“十如”等,富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其是早期的汉译佛经之大乘佛典之一,在我国历史及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北传佛教流传的过程中,均有过重大影响。故而,在历史上,此宗影响甚广。其不仅对我国的文学,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还在哲学思想上,也产生过一定之影响。

(2)此外,天台宗在兴盛之时,还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海外。例如,大概于9世纪初,天台宗典籍,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继而在日本快速传播。在日本佛教和文化发展史上,中国的天台宗,甚至被其称为“日本文化之母”。特别是在平安后期和镰仓时代,即1192-1333年,此期间,日本的念佛宗、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禅宗临济宗、曹洞宗等宗派教祖,都曾是日本天台宗之学僧。

二、一般而言,天台宗学统,会追认有显密八宗共祖之称号的龙树,为其初祖。不过,龙树毕竟没有直接对,天台宗施加巨大影响。故而,大多数时候,龙树仅是名义上的天台宗初祖。也因此,大部分的天台宗派系,会将惠文法师(也作慧闻),当作天台宗的初祖。

三、慧文者,生卒年不详,传为齐渤海人,有慧根,幼年向佛,12岁入寺,16岁受戒。慧文因读《大智度论》(卷27)体会到了,三智实在一心中;再因读《中论》四谛品之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一偈。最终悟得了,一心三观和所观的一境三谛之禅法思想。此外,有传言,慧文之以上经历,乃是无师自通(悟)。若属实,实难能可贵!总体而言,慧文法师慧根极佳。最终,其成为北齐邺城之得道高僧也!

(1)很显然,慧文法师开启了天台之源。虽然其所入法门,非世可知。然凭借其绝佳的慧根,高深的佛学,还是俘获了一众信众的敬仰。正所谓:“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2)慧文法师在世时,其佛法广传于江北,影响甚大。且后世之人,所述之慧文法师,多有神奇事迹。

a.建德6年(577年),也就是北周武帝灭佛之际,齐地佛门遭劫。于是乎,慧文法师便率僧众40余,循海路,奔健康(金陵旧称)。然途中辄遇大风波,楫折船沉。然忽有一巨龟现,乃负慧文众僧出水,须臾即抵健康。

b.抵达后,慧文法师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以示敬意。巨龟则回道:“师父曾记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龟也。”至此,慧文法师方才,恍然大悟。

c.慧文等人,到达金陵后,有官员向宣帝,闻奏此事,帝感神奇,并大悦。于是,敕建报恩寺,命香火祀之。此报恩寺,即为今南京大报恩寺之前身。

(3)显然,慧文法师所创的一心三观等,以及其巨大的影响力,算是为天台宗开启了源流。故而,慧文法师最终被大部分天台宗僧众,定为二祖是也。

四、慧思者,俗姓李,河南上蔡人,自幼喜佛法,且偏爱《法华经》,每读《法华经》均深受触动,故而,常常对经涕泣。其15岁出家,后追随慧文法师,得授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等观心之法。

此后,经过不断参悟,终豁然大悟,深得法华三昧,成大气候也。最终,因其影响力甚大,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或思禅师,并被后世,称之为天台宗三祖。

总体来说,慧思法师继承了慧文法师的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等观心之法,为天台宗的正式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年轻时期的慧思,从慧文法师,学受禅法,白天随众僧事,夜间专心修禅,再结合《法华经》意,悟得了法华三昧。此后,声名远播,再游行各州,信众不断增加。至34岁时,即548年,在兖州讲禅法时,因徒众人品复杂,惹是生非,遭邪师猜忌谋害,遂中止北游,学其师,率众南行。

(2)南行后,慧思一众,先到信州,后入郢州,然又遭恶人加害,更有徒众3人,因中毒致死。553年,率众再向南行,终达光州(今光山县),后入住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众日盛。

(3)此后,因感一路波折,其发愿造金字《般若经》。44岁时(558年),于光城县齐光寺,实现了该愿望,且撰有《立誓愿文》。在此叙文中,其阐述了出家学道、习禅以及在各地游化,遭遇加害,发愿造金字经本的因缘等事。并立誓修禅解脱法、得神通力、弘扬般若、广度众生之宏愿。

(4)话说,慧思法师的这篇《立誓愿文》,流传较广,且影响很大。引得了许多远地信众,不惧光州及周边战乱,前来追随其。而智顗和尚,便是其中之一。陈代光大2年,即568年,慧思法师再带徒众40余人,往湖南,并入住南岳,在那里继续提倡修禅。一时间,追随者甚多,影响很大。彼时,世人开始称其为南岳尊者。

(5)之后,陈主迎他到陈都建业(今南京),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后又还住南岳,继续传授禅法。于577年,圆寂于南岳。

(6)需要特别说明的是,577年当天台宗初祖--慧文法师,到达建康之时,三祖慧思法师,则在南岳,故而未得见面。而四祖智顗在575年,已入天台山,也未得见到二祖和三祖。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五、智顗者,俗姓陈,隋代荆州华容人。有慧根,7岁即向往寺院,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可诵持。17岁,时值梁末兵乱,与家庭分散,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18岁,投果愿寺僧人--法绪出家。之后,随慧旷学律藏等。再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等诸经,皆通达其义。

陈天嘉元年,即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并师从慧思,修习禅法,不仅得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等观心之法,还证得法华三昧。之后,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得慧思法师赞赏,既而代慧思法师,开讲筵。567年,慧思临去南岳时,更受慧思法师嘱托,入金陵弘传禅法。

569年,智顗法师受邀于金陵瓦官寺,开《法华》等经题。前后住约8年,并写出了《六妙法门》等注疏,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一番操作下来,算是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此后,智顗大师对天台宗之建立及发展,出力甚多,继而成为了,天台宗的实际缔造者。

智顗法师创五时八教之判教方法,在一心三观等基础上,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直接建立起了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最终,其成为中国化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实际的创始者,更是造寺三十有六。后被追为天台宗四祖,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显然,天台宗的实力,以及影响力,在智顗法师时期,达到了巅峰和极盛!

(1)显然,慧思法师还在世时,作为其追随者的智顗法师,已经脱颖而出,极大地推动了,天台宗的建立。陈太建7年,即575年,智顗法师离开金陵,初入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寺院,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自此,天台宗寺院,正式形成。

(2)陈至德3年,即585年,声名远播的智顗法师,再到金陵,住灵曜寺,并获陈少主邀请,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期间,慧暅、慧旷、慧辩等金陵名僧,均参加讨论。之后,智顗法师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

(3)智顗法师在讲解《法华经》之时,其得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显然,智顗法师这是在重点栽培灌顶和尚。因智顗法师多于陈朝有交集,南朝陈灭亡后,为防不测,智顗法师乃上庐山隐修。话说,虽隐修,然智顗法师的名声,依然远播,慕名者甚多!

(4)隋文帝开皇11年,即591年,身在扬州的晋王--杨广,慕名而来,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法师,往扬州传戒。此后,其为杨广授菩萨戒,并或封“智者”的称号。592年,其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后两年在寺内,主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为玉泉寺之发展,打下了基础。

(5)开皇15年春,即595年春,智顗法师又从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同年9月,回天台宗,整饬山寺,时年已58岁。597年,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和尚,邀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智顗法师因病未能成行。

(6)597年10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迫于皇室威严,智顗法师勉强出山,走到石城,病重到不能行,不久入寂,时年60岁。

(7)智顗法师入灭后,晋王--杨广依照其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并于大业元年,即605年题名为国清寺。自此,天台宗祖廷,正式落成。天台宗,在隋朝的影响力,也达到了巅峰。隋朝之后的天台宗,要想超越隋朝时,天台宗的影响力,属实很难!

六、智顗法师之后,其得意大弟子之一的灌顶,继承了其衣钵。灌顶者,俗姓吴,原籍常州义兴,后迁临海章安。有慧根,7岁时,入摄静寺出家,依止慧拯法师,学习佛教经典等典籍,以智慧敏捷而出名。20岁便受具足戒,此后,一心研学律藏。

陈后主至德年初,其师慧拯法师圆寂后,灌顶大师便入了天台山,拜见并亲近于智顗法师,跟随其学法。此后,过不断地努力研修,颇受智顗法师器重。所悟所得之境界,也是屡得智顗法师的印证称可。

后因跟随智顗法师良久,在大师座下,所听闻之佛法,均一一理解领悟,渐成大气候。故世人,依据其出生地,称其为章安大师、章安尊者。后被天台宗,尊为五祖。

(1)隋文帝开皇17年,智顗法师圆寂后,灌顶大师便宣扬其《法华》遗教,开讲《法华经》,劝人勤修禅定和智慧,继而远近文明,前来亲近修学者,络绎不绝。

(2)显然,灌顶大师继承了智顗法师的遗志,不断地宣传天台宗,为天台宗的声誉,打开了一片天地。使得天台宗在唐朝时期,延续了隋朝时期的极盛,并使得天台宗,在唐初,也拥有了极大的声誉!

(3)很明显,灌顶大师对于天台宗的发展和延续,是有贡献的,算得上是呕心沥血。但是,他的这种贡献,多是属于智顗法师留下的“红利”。唐太宗贞观6年,8月7日,灌顶大师圆寂于国清寺,时年72岁。

七、灌顶大师之后,其曾经的弟子智威,继承了其衣钵。智威者,俗姓蒋,处州缙云人,家中世代为儒生,自幼聪明异常。18岁时,即因“天与多能,富有辞藻”,而任本郡(学)堂长。之后,某日,路遇梵僧,听其讲经,颇有慧根的他,入迷至不想归家。此后不久,即往国清寺,投灌顶大师为师。

(1)此后,在国清寺,佛学修为日益精进,受具之后,逐渐地,完全领会了天台宗之一心三观等心要,定慧俱发,即证法华三昧,称智威大师。 灌顶大师之后,智威大师大力弘扬天台宗之法华经典,并致力于弘扬天台宗。对唐朝时期的天台宗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唐高宗永隆元年,11月28日,智威大师在禅堂中圆寂。世人,称之为法华尊者智威。后被天台宗门,尊为六祖。

八、慧威者,也称惠威,俗姓刘,婺州东阳人。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追随智威大师,研习天台之学,顿悟一心三观等观心之法,颇出名,时人遂以‘小威’称之。此后,不断参悟,不断提高佛学修为,渐成气候。

初居大唐京师天宫寺时,世人称为‘天宫尊者’。后归东阳,绝尘世,隐居山中。但慕名而来者,仍不绝于途。待到高宗时,其慧威大师名号,已然十分响亮。故而,与智威大师,同为朝散大夫之四大师。

(1)唐玄宗开元元年,慧威大师圆寂,时年80岁,其传法者,唯左溪玄朗一人也。

(2)慧威大师圆寂后不久,被深深仰慕其的,吴越王敕赐‘全真尊者’之谥号。这也间接反映出了,慧威大师的影响力。最终,慧威大师被天台宗,尊为七祖。

九、慧威大师之后,左溪尊者--玄朗,独为其嗣法弟子,继续传承天台宗之衣钵。玄朗者,俗姓傅,传言,婺州乌伤县人,又传言东阳县人。其字慧明,号左溪,故而后世多称其“左溪玄朗”。其9岁出家。20岁蒙敕,居于东阳清泰寺,从光州岸律师,受具足戒,研习律仪,博究经论,精研涅盘学。颇有慧根,故而,常恨古人章疏,判断有不当者。

(1)玄朗曾至会稽妙喜寺,与印宗,共研禅要。又曾研学于东阳天宫寺,从慧威法师,研学天台宗之法华。之后,再修习止观。其后,则厌弃人世,好于山林,终隐居于婺州左溪山,常随仅十八僧物。

(2)此后,30余年间,其修行止观,又涉猎儒书,兼好道宗。彼时,颇有威望。晚年,则致力于讲学和育人。天宝13年圆寂,时年82岁。吴越王尊重其,追谥‘明觉尊者’。后世,则尊其为天台宗第八祖。

(3)话说,玄朗大师门下,名僧辈出,其中,数湛然法师名气最甚,不仅继其法统,还再兴了天台宗。此外,有新罗僧法融、理应、纯英等人,将其教义,弘传至了海东。

十、湛然者,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宜兴)人,其家世习儒学,幼年即有超然迈俗之志。唐玄宗开元15年,即727年,17岁的湛然,游浙东,寻师访道。至730年,于东阳遇金华方岩,示以天台教门及经书。继而,对天台宗心生向往。之后,果然求学于天台宗八祖--玄朗大师门下。

(1)玄朗大师对湛然深为器重,将毕生之天台教观宗旨,全部传与湛然。其后10余年间,湛然专究天台宗学。至天宝7年即748年,38岁的湛然,始在宜兴君山乡净乐寺出家。之后,再前往会稽开元寺,访学于名僧--昙一,广究律部。再之后,又在吴郡开元寺,阐释《摩诃止观》。其后,名气日盛,始有湛然法师之名。

(2)天宝13年,即754年,玄朗大师圆寂。湛然法师则继承其遗志,在东南各地弘传天台教法。时禅、华严、法相诸宗,名僧辈出,各阐宗风,湛然法师深感压力。其后,为对抗其宗派,在祖述所传之基础上,撰天台三大部注释等,合计约十万字,以弘扬天台宗义。最终,经过不断努力,天台宗复兴。湛然法师之名气,也是声名远播。

(3)742—779年间,鉴于湛然法师之声名远播,唐王朝之玄、肃、代三宗,前后征召他入京,湛然法师均托病推辞。到了晚年,其迁天台国清寺,孜孜不倦,以身诲人。唐德宗建中3年,即782年,湛然法师在佛陇道场圆寂。天台宗人,尊其为九祖。世人用其家乡名,称其为荆溪尊者,又称妙乐大师。

(4)事实上,湛然法师弟子颇多,有道邃、行满、元浩等凡39人,其中道邃大师,虽成为了,天台宗十祖。不过,在众弟子中,湛然法师最满意的是元浩。元浩者,对《法华》、《止观》之学,均深有所得。故而,深得湛然法师之心。

(5)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天台宗十祖--道邃,以及行满,无私地,有先见之明地,传天台宗教观,于日本僧人最澄等。此后,最澄尽写天台宗之教籍,携归日本,开创出了日本天台宗,并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十一、俗话说的好,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等到极致崇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执政时期,即840年-846年,因为佛教的大肆发展,影响到了唐王朝的经济以及人口,甚至危及到了唐王朝的统治。最终,唐武宗决定灭佛。

(1)之后,一系列“灭佛”之政策逐步推行。其中,尤以会昌5年,即845年4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史称“会昌法难”。此次法难,对中国佛教八宗的打击极大,大部分宗派的佛经、注疏等,近乎被付之一炬。

(2)显然,在“会昌法难”之中,兴盛的天台宗,也没有逃脱掉。经此一难,天台宗经论、注疏,几乎销毁殆尽。自此,陷入到了长久的衰退之中。

十二、话说,经过“会昌法难”的打击之后,天台宗典籍湮没殆尽,直至唐末,都是一蹶不振。之后的五代十国之动乱时期,衰弱的天台宗门,又经历了周世宗灭佛。自此,天台宗的命运,可谓是雪上加霜,实力也愈发羸弱。

(1)不过,好在天台宗比较开放和无私,屡有对外传法之举,算是有先见之明。故而,等到了宋代初期,天台宗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遍寻天台宗典籍。

(2)最终,天台宗还真地找回了,不少典籍。其中,道邃大师下传了,五代的高丽弟子义寂,作用甚大。算是雪中送炭一般,给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的,中国佛教之天台宗,送回了宝贵的典籍。此举,使得天台宗恢复了,一丝元气,继而得以延续和发展下去!

十三、可是,老话说的好:“屋漏偏逢连夜雨,般迟又遇打头风。”事实上,天台宗的复兴之路,并不顺利。宋初,因为有了域外的天台宗典籍,回传至国内。想来只要天台宗“齐心协力”,一定可以重振天台宗之宗风。可是,事情却往往事与愿违。

(1)北宋初期之后,高丽的义寂大师的再传弟子--知礼,受同学之请,撰写了一本《释难扶宗记》,以驳同门另一群僧人,也就是晤恩等人的《金光明经玄义》为伪作。一时间,天台宗同门之两派,算是搞起了大内斗,大内讧。显然,这对重振天台宗,极其不利。然彼时的天台宗人,却只顾着争眼前利,而忘记了,一起重振天台宗之责任。

(2)之后,此次内讧,引发了一场历时7年之久的,后天台宗之山家、山外之争。此次争论的焦点,就是:“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具否三千等问题。”其中,山家一派,主张妄心观与色心共具三千;山外一派,则赤相反观点,主张真心观,色法不具三千。

(3)最终,山外一派,因其主张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一派,斥为不纯,不久即落败,继而衰落。而山家一派,虽说取胜,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是什么代价呢?那便是,虽打击了天台宗同门内的异己势力,并取得了胜利。但同时,也分化了天台宗。致使刚刚有起色的天台宗,整体实力下降的很严重。

十四、很显然,后天台宗时代,也就是宋朝时的天台宗,起初,其实力乃至影响力,在域外回传的典籍的助力下,明显是,有了起色的。但是,一场山家、山外之争斗、内讧,却直接葬送掉了,大好局面。即葬送掉了,刚有的,天台宗之“起色”。最终的结局嘛,显而易见。于是乎,元、明、清三代,天台宗再也没有真正站起来,并逐渐走向了,彻底的式微。此情此景,可谓令后世之人,唏嘘不已!

举报/反馈

汉字乾坤

9.6万获赞 8878粉丝
弘扬和传播华夏传统文化!
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