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和平年代以来,积极心理学改变了战争时期对消极心理的过度关注而致使忽略了那些更美好且积极的一面。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贯穿于整个人生阶段,它并不是否认消极、逃避挫折,而是承认其重要性,将其缩小化,更看重从自身潜在的积极因素出发,用积极来化解消极。
对待大学生就业焦虑也应该如此,不仅仅是从消极的一面看待就业焦虑,而是应该转变角度从积极的一面发现自身积极力量,并合理运用与焦虑抗衡。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与历史条件的综合性。人类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时期后,心理学将关注的重点落在了消极病态心理方面的研究,然而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却并没有与之同步;相反,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无形压力、生存的无可奈何,让人们不断的出现焦虑与烦恼。
心理学家忽略了心理学在积极因素下的使命——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丰富和有意义的以及对有天赋的人进行鉴定和培养,造成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缺乏对人类积极力量的探讨与研究,从而使心理学的平衡发展及其全方位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塞利格曼,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心理学要将对生活的美好一面与疾病消极一面给予同等关注度,使心理学平衡发展。
积极心理学从产生到现在,发展的时间之短,未来有无限发展潜能。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有独立的研究和理论。其研究内容之广泛,涵盖了社会和个体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用更加人性与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的积极因素、促进个体的自我强大、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的良性循环与进步。
积极心理学关注生活的美好以及对如何能保持美好的探讨、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对人们的行为以及心理问题做出全新的阐释,塑造优秀品质、激发积极活力,培养无限创造力,让人们更加积极健康的生存与成长。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整个人生历程。它研究人性的积极力量,将个体的积极因素作为研究重点,对于正常人给予同样的关注,使心理学对于人性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以及给予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干预,让个体、组织以及社会能够形成友好互动。
积极心理学在21世纪兴起,使过去对于心理学偏向消极方面得到了均衡,让心理学更加包容、开放、全面,让积极因素成为更多目光的聚集点。“积极心理学所追求的就是对人类最终的人文关怀。在这里,心理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领域,而是一个富有激情同时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所表达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不是单纯的对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更是对人类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不单单是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更是对广大人类幸福的提升,从广义上讲,积极心理学构成了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版块。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学术领域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关注个体自身的积极发展也包括群体组织层面的积极因素,从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角度探讨积极的力量。
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以主观幸福感研究为中心,以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个体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以及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组织环境系统研究为三个基本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培养积极情感体验有助于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积极人格品质反过来增进对积极情绪的体验,而积极组织环境系统为培养积极情绪体验以及积极人格特质的塑造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内容包括:“对过去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流、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其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流畅体验以及乐观解释风格等方面。
第一、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在积极心理学中始终是关注的重点,对于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主观幸福感区别于短暂类情绪,如:快乐、高兴、开心等,它是一种持久性的体验。它是个体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对于生活品质按照主观意识所设定的标准进行整体性的评价。
“赛里格曼提出了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这个公式分析了幸福的构成,或许我们对于先天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是后天的环境却是可以调节与改善的,还有自我能动控制的心理力量更是可以努力改变增强的,如此而言,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是具有可能性和条件性的。
第二、情绪智力。情绪智力即是在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情商”,是一种对于情绪的感知、加工和管理、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它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的识别与感知,再利用得到的信息对自己的行为和认知进行调节和控制,就是说能够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对于情感能正常抒发,以及对自我情绪的调控优化的能力。
对情绪智力进行优化比单纯的、很艰难的消除消极情绪更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对情绪智力的优化,个人可以更加游刃有余的控制好自我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培养自己开朗大方、努力奋进、平易近人、宽容大度的良好个性,营造自身周围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优化情绪智力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沟通、问题解决,就业焦虑的缓解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优化情绪智力,提升就业成功率。
第三、流畅体验。最早由奇克森米哈利提出,流畅体验是指个体产生兴趣并全身心的投入到所研究的对象或者目前正在经历的事物之中,在此期间感受到的最接近于自我、自我价值的更好实现的状态,它是一种最佳生活体验状态。
区别与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难以达到的个体极端的积极主观体验,流畅体验显示出更容易达到并感知的特性,这种投身于活动之中所感受到的幸福与欢乐是很难通过其他单纯的意念活动所能达到的。
积极心理学对于流畅体验的产生进行了探讨,其产生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个体所从事的活动要有一定的结构特征、所感知的挑战和技能必须平衡、体验主体要具有“自带目的性人格”。这些条件为本文从流畅体验的角度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第四、乐观解释风格。积极心理学提出,乐观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的,通过学习解释风格,改变对于事件的解释,达到乐观。个体乐观的展示是因为个体将负面事务、悲观经历以及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归因到外部的、短暂的、一定的因素上,而这些因素并不是普遍的。
与此相反,个体悲观的展示,则是由于将负面事务、悲观经历以及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归因到“内部的、永久的、普遍存在的因素上”。塞里格曼从“习得性无助”发展到“习得性乐观”,认为乐观同样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改变个体后天对于事件的解释风格对于乐观的培养很重要,这为将乐观的培养引入到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实践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操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