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健康身体精力旺盛做好事业,健康不能代替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要创造人生辉煌享受生活乐趣,就必须珍惜健康。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何以解忧不是杜康而是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只有人民健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孩童时代抓起,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

  健康界有一个所谓的“1,0定律”。有人认为健康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数字,即把健康看成是1,认为每个人所取得的任何一个成功,就都相当于在1后面加个0;成功越多,人生的价值就越大10,100,1000……;然而,一旦人们忽视健康、甚至失去健康,当代表健康这个1消失时,1后面所跟着的那一串0,00,000,……;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符号了。

  人们常执着于追求金钱,名望,社会地位,但是很多时候将健康---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遗忘在了角落。我们从健康“1,0定律”可以重新审视健康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我们也更容易理解“健康是金”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健康是每一个人所希望的,是每一个健康工作者努力工作的目标,也是个人、家庭幸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当然,我们也要避免把这种说法绝对化。

  在大多数人眼里,没病似乎就是健康。其实这是一个消极的健康观,没病并不等于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由于灾荒、瘟疫、贫困、生活条件恶劣等引起的各种疾病已大为减少,但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快节奏造成的紧张社会环境,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随之有关的疾病,如 : 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癌症、冠心病以及对人的猜疑、妒嫉、敌视、悲伤、神经障碍等发病率剧增。为此,传统的仅限于生物学上的健康概念已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一成立,就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体弱,还包括躯体(或称生理)的健康、心理(或称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这被称为“三维健康观”。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躯体健康,又称生理健康,指躯体结构完好、功能正常,躯体与环境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第二、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

第三、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指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体能够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一致,和谐融合。

  这种三维健康观,解答了健康的核心理念是平衡、是适量、也是人们现在常说的“和谐”。人只有在三个方面,使人体身心之间、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人体与社会环境之间都要达到一种和谐的相互适应,动态平衡状态,才算是健康;任何一个方面出现不适应就会失去平衡。或者说已不健康,或者至少不最健康。

  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财富,是一种资源,健康资源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从古至今人类对“健康长寿”就具有无限的欲望。然而,健康作为资源既具有总量的有限性、供给的稀缺性、价值的流动性与可变性等资源的一般特点,并且还是一种具有不可再生特点的特殊资源。

  但健康这种资源不是无限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对健康这种特殊资源特点的了解,自然就会让我们每个人资源的拥有者更加珍惜健康,更加用心地去呵护、去储备、去经营、去管理这种资源!而这一切都需要你投入时间、精力、资金和智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资源的第一管理者和责任人!

  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定期零存好习惯,就能在未来获取一笔大额的健康收益。健康本来就是上天赋予人们的一种资产,一些人挥霍无度,年轻时过早的用完了这笔资产,到了中老年的时候不堪各种疾病的烦扰;另外一些人,节约利用,并且加强资产的储备,使这笔有限的资产能尽可能的延长其使用时间(寿命)。

  一个人20岁时可以连续跑10公里,一口气能做30个俯卧撑,但到了40岁就会发现关节已发出咔咔的响声,不那么灵活了。人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从20岁开始坚持锻炼,就能保持青春活力。运动医学上将20岁左右的年龄段称为“破纪录年龄段”。

  从运动医学角度讲,20岁左右这个时段身体功能处于鼎盛时期,心律、肺活量、骨骼的灵敏度、稳定性及弹力等各方面均达到最佳点。该年龄段的人可进行任何运动强度的锻炼,通过肌肉强化锻炼取得的“常规体力”,在锻炼终止后也不会消失。因此,年轻时既应该为今后的身体健康储备“资源”,建议每周隔天进行大约30分钟增强体力的锻炼,方法是试举重物,负荷量为极限肌力的60%,一直练到肌肉觉得疲劳为止。如多次练习并不觉得累,可以加大器械重量10%,使主要肌群(胸肌、肩肌、背肌、二头肌、三头肌、腹肌、腿肌)都得到锻炼,也可进行大约20分钟的心血管系统锻炼,方法是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强度以脉搏每分钟150至170次为宜。

  《黄帝内经》讲:“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既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意思是说医术高明的医生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即“治未病”;而医术中等的医生在疾病初起时,就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即“治既病”;而医术不高明的医生,则在疾病已发生甚至病入膏肓时,才采取治疗措施,即“治已病”。相信明智的读者你自会得出“治未病”好于“治已病”的结论。

举报/反馈

全民爱分享

79获赞 0粉丝
专注分享日常的vlog,包括读书,情感,日志,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