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侨网
【解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而“满天星斗”中,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造就的“海洋个性”,则是福建文明的最大特色之一。这其中不得不提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福建省唯一入选项目的昙石山遗址。昙石山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福建史前文化树立了标尺,这里也是苏秉琦先生提出的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学说在福建地域的强有力证明。日前,记者实地探访了福建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解说】昙石山遗址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在福州市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西北侧的小山上,紧邻闽侯县城,东距福州市区约20公里。1954年1月7日,当地村民在修筑闽江防洪堤坝时,挖出了许多样式古旧奇特的瓦罐、石器、骨器。经专家们初步判断,这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从1954年至2009年,考古人员先后进行了10次正式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壕沟、灰坑、祭祀坑、陶窑、灶、柱洞等大批生产和生活遗迹,还发现了80多座墓葬,出土了包括石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陶器、玉器和原始瓷器在内的种类丰富、数量可观的文化遗物。先前不为人知的“闽族文化”,也因此被逐步揭开。
【同期】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 董平
我们昙石山遗址是1954年就发现的,发现完以后到目前为止历经了10次科学考古发掘,昙石山遗址证明了五千年前在福建这个地方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而且我们这个文明是带有海洋性特征的,从目前的地层剖面来看,从五千年前到现在,这个地方始终都有人在这里居住,说明这里是个宜居的地方,此外,在新时期时代或者我们福建史前考古来讲,这里上下两千年有着完整的地理剖面结构,从我们考古学来讲,这是一层地书就是地质的课本,所以这里也是我们福建史前考古的一个标尺。
【解说】在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内,记者看到,不少出土器物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在当时背山面海的环境下,讨海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贝器扮演了重要角色,贝铲可用于挖掘滩涂中的各类海产品,贝刀可以刮动物皮毛、海产品的鳞片等。
【解说】陶釜是昙石山文化中最典型、出土数量最多的陶器。1996年底,考古人员在昙石山遗址的同一座墓葬里清理出了大大小小18件陶釜,数量之多极为罕见。这些陶釜,不少底部都有火烧的痕迹,据此推测它们应该是炊具。董平告诉记者,昙石山人这种向河海“讨食”和爱喝汤的饮食特异性,在陶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是昙石山文化区别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时代文化遗存的显著特征之一,具有鲜明的海洋性地方特色。
【同期】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 董平
这里展示的是我们从一座墓葬里出土的18件陶釜,陶釜是我们昙石山文化当中出土数量最多的陶器,釜这个东西又最具福建海洋性的特征,一个墓葬出土了18件陶釜可见墓主人生平对陶釜的热爱,说明什么说明陶釜在早期的人类就已经知道陶釜要分门别类煲汤,煲出来的海鲜才会精美,而且我们陶釜当中还有火烧的痕迹,再一次证明了火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因为有了火大家会烧汤以后,人类的健康水平生活品质得到很大的提升。
【解说】董平介绍道,昙石山文化距今5000年~4300年,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被命名、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被确认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此外,昙石山的另一个重大价值是对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学说的强有力证明。5000年前,中原各类文明光彩夺目的同时,福建先民也在昙石山一带创造出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石器、骨器、角器、牙器、陶器等大量出现,就是很好的实物证据。
【同期】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 董平
昙石山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它的海洋性,比如说我们的贝器,我们大量出土的陶釜,早期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物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所独有的,海洋文化延伸出来代表的就是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先民所带有的海洋性的特征引导了后期在这里居住的其他族群的人也一样不断开拓进取,海洋带给我们是无限未来,无限未知,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无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