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 摄

“驮在驴背上的村庄”

——王金庄

涉县,地无三尺平,三里不同天。靠天吃饭的涉县人民,有着山一样的性格。地处大山深处的王金庄就是涉县人民战天斗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典型代表。1973年电影拍摄解禁时,首部故事片《艳阳天》在王金庄拍摄取景,使得王金庄名声大震。

映像·王金庄 波光波影 摄

王金庄村位于涉县井店镇,一个坐落在太行深处的小村庄。它是中国传统村落名村,河北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据考证,王金庄始建于元末明初,元末王金一家从北关迁此立村,之后和村后的黄金庄逐渐发展成一片,1946年统称为王金庄。村内重峦叠嶂,沟壑交织,“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是王金庄的真实写照。

村里随处可见的石墙 冀阳 摄

王金庄村落俨然是一座生动的石头博物馆,世居于此的居民巧妙地利用石头资源,创造了一个“石头村”。古老质朴的村庄石头遍布,很多生活器具也都由石头制成,有石房、石街、石巷、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等等,多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画院师生都到这里写生。

夕阳映照着回家的石板路 魏贺荣 摄

村内有上百条石砌小街巷,纵横交织,奠定了古村的空间形态基础。街巷高低俯仰、纵横交错,从建村到现在千百年来,悠悠的青石小巷已被踩的发光。

村内一隅 冀阳 摄

这里,古老、质朴、广阔、宁静。它仿佛停滞了时间,独处一隅,远离尘嚣,好似是梦里的地方。

由于山区环境限制,全村几乎家家都养着驴,驴是他们主要的劳动力和交通工具,村里人都亲切地叫它们为“小黑”。田间地头,村边小道,随处可见毛驴的身影。也有说法说这是一个“驮在驴背上的村庄”。

妇女出工回家坐在毛驴上 魏东 摄

日出日落时分,一队队出门农作的人们牵着或是骑着驴,通往农田的山道上。毛驴驮着货物,走在石街上,重重地发出清脆的声音,伴着鸡犬交鸣,合奏出特有的乡曲。王金庄的人,都善骑驴,在驴背上还要喊号子,就像山西人喊山歌,陕北人唱信天游。

王金庄街头 驴背上的老人 魏东 摄

村人都特别地爱护毛驴,非常友好地对待它们。让驴在山边吃草,山草味鲜,营养丰富;残渣剩饭,总是攒着留给驴吃;重活干罢,绝不随即饮冷水,以防“炸胃”;夏秋两季,驴耳上常缚些蓬蒿,来避蚊虫叮咬;每逢年过节,都要给毛驴放个假;为了保佑毛驴健康,又供了三只眼的马王爷做圈神。

傍晚收工的人们从这条台阶小路上陆续回家 魏东 摄

王金庄梯田掠影 魏东 摄

这世间有一种梯田,是用一种愚公移山精神完成的奇迹,它就是涉县的“石头梯田”。石堰梯田随山势绵延,一望无际,与石山相呼应,构成了规模宏大又独具特色的梯田景观,是中国农业的旱作农耕梯田的代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唯一的旱作梯田系统。

王金庄梯田掠影 魏东 摄

从山脚排到山顶,全是靠镐头、铁锨和大锤修成的大堰,凭着村民千百年来世世代代,长年累月的奋战,硬是造出了这样一项人间奇迹!

村民在处理玉米 鱼乐人生yyl 摄

老奶奶在用簸箕簸花椒 重力枪 摄

村民在采摘花椒 重力枪 摄

涉县梯田农林作物丰富,谷子、玉米、花椒等播种其间,春华秋实的景象展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每年的深秋时节,家家户户的房顶上俨然一幅幅秋的图画。“晒秋”是太行人家秋收后的主要活动,金黄的“画布”铺满村庄,太行人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丰收的屋顶” 鱼乐人生yyl 摄

倔强、善良、勤劳朴实的民俗民风滋养着这片土地,世世代代的村民在这里演绎着一部部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

来源:邯郸文旅

编辑:张圆

编审:江浩男 张守桢 张会珍

监制:江拥军

举报/反馈

涉县融媒体中心

1.9万获赞 1.2万粉丝
涉县本地信息服务、热点追踪、关注民生。
涉县广播电视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