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播出,“二舅”的故事火了,“精神内耗”一词也激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到底什么是“精神内耗”?它表达了这代年轻人怎样的心态?该如何正视自己的“精神内耗”?面对自己的“精神内耗”还能做什么去改变?
近日,记者采访了4名心理科、精神科专家,来谈谈他们眼里的“精神内耗”。
何为“精神内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精神内耗”其实并非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也不是医学术语, “二舅”的故事之所以火了,一方面是因为反映了当下不少人存在的一种情绪状态,即想得太多。结合临床来看的话,覆盖面应该更多,譬如当前很多人存在的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如对未来的迷茫、对职场的担忧、对现状的不满等。
曾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任职的精神科医生朱逸溪坦言,“精神内耗”或者说“心理内耗”,并不是一个新鲜词,从几年前开始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开始流行。
“精神内耗所形容的,往往是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对现实生活存在不满,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跨前一步,但根本找不到方向。在这种想与不想之中,心态被拉扯消磨,逐渐会走向负面的情绪,最终可能需要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朱逸溪说。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黄凯看来,“精神内耗”更多地由想法与情感上的自我冲突所导致,常伴随着明显的疲惫感。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件,有好有坏,它们都有可能对内心造成一定的挑战,从而产生心理上适应性的起伏。这些情绪起伏、内心变化在一定时间内都是正常的、可以被接受的,然而一些时候我们很难顺利的度过这个阶段,这时就有可能出现“精神内耗”。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徐辕虹表示,“精神内耗”的存在,可能是执着于过去的遗憾、伤害、失误和错过等,可能是来回纠结事情的对错、复盘事件的细枝末节,也可能反复盘算未来的风险、不确定性,极力试图规避或尝试掌控全局。
“当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过去或未来、自我纠结时,则开始在累积心理上的自我消耗,体验到明显的身心疲惫,并很可能伴随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这种‘精神内耗’状态如果持续存在且没有及时得到觉察和积极调节,则可能发展为抑郁症、焦虑障碍等精神疾病。”徐辕虹表示。
“精神内耗”来自于什么?
“精神内耗”来自于什么?哪些“精神内耗”是属于不必要的担忧呢?
朱逸溪告诉记者,他在曜影医疗门诊部坐诊时,遇到过一名年轻的女病人,对方不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也有着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在别人看来,她本应过着很积极、很有意义的生活,但她反而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和意义,甚至认为远不如一些昔日的同窗好友,尽管那些好友可能收入远不如她。
朱逸溪觉得,“精神内耗”可能会存在于一些家庭条件看着不错、或者本身能力很强的年轻人身上。一些拥有充足社会资源的年轻人,但他们实际想要追求的东西和一直以来被灌输的价值观,往往并不一致,就会经常产生自己“对还是不对”的困惑。
朱逸溪还提及,另外还有一些能力很强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满足了父母的期望,考上了好大学、留在了大城市,自己却越来越迷茫。此外,在发达的网络信息的裹挟下,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充斥在其中,也像走马灯一样在一些年轻人周围环绕,很容易让一些本来就内心不够坚定的人,失去了自我选择的能力。
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也曾遇到过来求诊的高中生,这名学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不考第一就会很难过,考试之前就会担忧,明天考不到第一该怎么办,然后会担心社会投来的不友善的目光,如同学的嘲笑、家长的埋怨等,甚至一度体重也出现明显减轻。还有一些来上海求职的年轻人,时常会因为工作的调动而出现各种担忧,担心工作做不好、没有升职机会、竞争压力大等,从而出现失眠、焦虑、胸闷等情况。“这些都是想的太多,看不到希望和前景,如果长期这样,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譬如重度焦虑、抑郁等,不仅对身体不好,也影响心理健康。”
骆艳丽也提到,当前也有一些年轻人,因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熬夜、失眠等健康问题突出,这或许也是产生不必要的“精神内耗”的原因之一。
如何应对不必要的“精神内耗”?
朱逸溪认为,“精神内耗”引发热议是一件好事。
“当然,光靠一条视频,来治好大家的‘精神内耗’,这是不切实际的。相反,这也许能让大家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出现了间隙。可能我们太纠结于做与不做,却忽视了到底做什么。也许从现在开始,我们能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朱逸溪表示。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黄凯、徐辕虹都认为,关注当下、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与未来,既不能改变、也无法掌握,而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当下。越能把关注放在眼前的事与人,对生活的掌控感也会越高。”黄凯说。
徐辕虹认为,生活总是会有“意料之外”、“不如意”的时候,试着去接受生活中会出现负面事件,接纳自己会有负面情绪、有不足、有不擅长,自我接纳可以帮助更好地放下心理上的纠结、执着,减少思想消耗,从而坚定地走好现在的路。
“事件往往都像硬币有两面一样,也有好有坏,只关注到负面则容易持续沉浸于负性情绪中,而难以体验到生活中的积极、快乐、满足。尝试积极、全面地看待,对现实才更有意义,为内心提供更多积极的动力,进入良性循环。”徐辕虹说。
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则表示,对于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不必要的“精神内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其一个人活在对过去的自责里、对未来的担忧里,不如行动起来,用行动去证明你之前的自责和担忧、焦虑和不安,到底有没有必要。”
骆艳丽建议,消除不必要的“精神内耗”,可以给自己树立一个规律的作息表、运动计划、短期和长期工作目标等等,一步步地去完成它,在这过程中,或许你可以发现更为积极的一面,也可以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