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劳动、一切关系的总和:
社会性: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虽然指出人的本质应该是人的社会性,但他们所说的社会性仍然是建立在先验理性原则或绝对理念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的本质属性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就谈不上人性。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制造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一般说,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人性是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奠定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论述了人的本质,指出“一个物种的全部特征和一个物种的阶级性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人的阶级性只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这里的人性是指人的本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指劳动。换句话说,人性就是劳动。这是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即劳动出发对人的本质的探索。从这个文献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对象性活动进行了论述,认为人是一种“类的存在”,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不是存在于世界之外的抽象物。人的发展离不开他生活和成长的自然。如果他离开自然,他将不复存在。我们应该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待人的本质属性。“劳动是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人的主观活动本质的深刻概括。
一切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的东西,而是现实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基于社会关系来探索人的本质的。这一论断的提出,意味着马克思开始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角度来探索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为我们的后代提供了基于现实生活分析人性的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人的本质必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去探索。只有通过反思、实践、再实践才能把握和理解。人的本质不能是没有真人的空谈。它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