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四十二卷,汉纪三十四
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壬辰,公元32年)
春,正月,颍陽成侯祭遵薨于军;
帝愍悼之尤甚,遵丧至河南,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还,幸城门,阅过丧车,涕泣不能已;
丧礼成,复亲祠以太牢。诏大长秋、谒者、河南尹护丧事,大司农给费。至葬,车驾复临之;既葬,又临其坟,存见夫人、室家。
春季,正月,颍陽成侯祭遵在军中去世。
刘秀对祭遵去世异常哀痛。祭遵的棺木运到河南,刘秀穿着丧服亲临吊丧,望着棺木痛哭。回宫时,经过城门,看灵车经过,泪流满面不能克制。
举行丧礼之后,又亲自用牛、羊、猪各一祭奠。下诏令大长秋、谒者、河南尹共同主持丧事,由大司农负担费用。到下葬时,刘秀又亲到现场。下葬以后,又到墓前致哀,慰问祭遵夫人和全家。
写下这个文章的时候,是7月19日,发文则是7月31日了。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身亡,之后几天就是其治丧仪式。
刺杀背后的事情不去说,就算你知道是老美又能如何?
不过当看到安倍的治丧以及上面的材料时,却感觉有点什么东西通透了。
咱们且看上面的材料。
祭遵,在刘秀去河北之前就投靠,属于从龙元老。
在刘秀团队中,祭遵因其执法如山担任军法官等相关职务,后来参与到诸多战役中,尤其在进攻隗嚣公孙述的战役中表现突出,吴汉耿弇这些大将军都打崩了,唯独祭遵撑住局面。
可惜没过多久,祭遵病逝,于是发生了上面刘秀哭祭遵的事件。
讲实话,人死万事空,你哪知道身后这些事情?
所以对这一类事,个人的看法是,活人给逝者办丧事,其实有两层含义。
其一,就如满月酒一样,宣告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其二,办给活人看。
对于这个死亡这个话题,推荐看看日本电影《入殓师》。
对常人如此,但身份高到一定位置,一个人的是死亡可就不单单的是如此。
咱们从多个角度来说这个事。
首先,从刘秀的角度来说,对于祭遵如此礼遇,即是表达自己的哀思,更是一种政治作秀,做给其他勋贵看的。
其中内涵无非是,一则只要你们好好干,你们也能死后哀荣,你们的家人我也能全力照顾;二则让人知道刘秀是个不错的皇帝。
其次,丧礼之参与者来看,这不是谁都能去的,能去的人自然达到一定身份才行。
这就好比说古代皇帝要死了,参与拟定诏书、治丧礼仪的人基本上都是位高权重者,更是决定其今后的政治地位。
甚至咱们换句话说,见刘秀如此,这祭遵的葬礼上免不了会有些人出来祭拜然后大嚎几声,为啥?刘秀关注呀!
哭者之意不在祭遵,刘秀是,旁人亦是。
然后,再从派系的角度来看,咱们假设祭遵有派系且是派系的老大,他的死对于派系而言是震动,意味着领军人物的离去,短时间派系无法形成内部合力。
此时,对外部而言,是趁机挖墙脚的好时机;对联合而言,祭遵的离去其路线或主张的弱化,其他派系能趁机联合或游说,削弱这种影响力的存在;对派系内部而言,强力人物的离去,二号乃至于三号人物才有机会崛起,自然少不了要纵横捭阖。
通俗的来说,祭遵的离去势必有一堆政治遗产,葬礼之上就是政治遗产分配的热身赛。
看完祭遵再想安倍的葬礼,虽然后者的没去了解,其中大概也能猜个一二。
安倍作为日本政坛少数几个门阀领袖,他的非正常死亡把日本微妙的平衡给打破。
相应的一大堆政治遗产等待瓜分,可以预见,日本之后的政策、外交会发生重大改变。
当然,上面这些对于咱们普通人而言太过遥远,充其量就是个大瓜而已,甚至来说就算你知道你又能如何?
时代面前普通人连汪洋中一叶扁舟都算不算,只能算一滴水珠而已。
其实有的时候,总觉得看事情不能看这么透,比如葬礼这事。
按照原来的想法,内心带着敬畏,带着对逝者惋惜。
一旦把这个事情看透,加上自己又是唯物主义者,有些东西就顿觉得没意思。
就好比说葬礼之上做一些过分的动作,不排除其有真情实意在,但咱们仔细一想,如此又是为了什么?
按照之前我在文章中反复提及的,人的行为必然利己,如此则有三个可能。
其一,我知道对方离去,以后想花钱为其做点啥也没机会了,于是趁着这次能花就花吧。
有哀痛、惋惜不假,这个本质还是通过这些行为来安抚自己的内心。
其二,做给别人看。
这个本质更是利己,因为逝者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想的是通过这些动作来体现自己,说难听的逝者甚至是工具。
比如有些人,生前不尽孝,事后风光大办,你说这是为了什么?
其三,需要。
人是社会动物,礼仪是社会共识。
参加葬礼,抛去其属性,用个不恰的词,这也是人之间的社交或者说社会活动。
既然是社交自然有其规则,你参与只其中必须按照这些规则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你表现的如此并不是你想表现的如此,而是规则是如此,你在顺从规则而已,你想让自己体现的合群、合乎规则、是个正常的人。
所以说啊,看透没意思,人有的时候还是糊涂一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