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翟亚男 北京报道
近日,据相关媒体报道,广汽集团正在对飞行汽车领域进行布局。截至目前,针对该消息广汽集团官方还未进行回复。但《华夏时报》记者在招聘网站上发现,广汽研究院已经在对飞行汽车相关岗位进行招聘。
多家车企涉足飞行汽车市场
除了广汽集团外,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也在7月27日发布了首款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原型机——V.MO,这也标志着大众汽车也开始进入飞行汽车市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瀚表示:“我们致力于满足用户对未来空中移动出行服务的要求,通过该开拓性新项目打造高端的移动出行产品。V.MO验证机的亮相是我们探索城市空中交通的首个重要里程碑,也再次彰显了集团‘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使命,未来我们将在这一新兴并快速发展的市场以‘如虎添翼’之势,开辟新的机遇。”
而相比于刚刚布局的广汽以及刚推出原型机的大众,吉利汽车早在2017年就开始布局,收购了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太力),并在2021年与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成立合资公司沃珑空泰。
据了解,目前吉利汽车的“大力飞车”项目已经步入二期建设。其开发出的TF-1飞行汽车可在1分钟之内完成汽车模式和飞行模式的切换,空中续航里程为640公里,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60km/h。并且,该飞行汽车已经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适航证书,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该类飞行器在全球的首张证书。而根据吉利汽车的规划,在2023年还将发布首款垂直起降飞行汽车,尽快实现在中国落地。
除吉利汽车外,小鹏汽车也在飞行汽车领域深耕了近10年之久。早在2013年,小鹏汽车旗下的小鹏汇天就已经开始研发飞行器,在去年拿到了包括IDG资本、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在内的超过5亿美元的A轮融资。
而在广汽集团被曝出入局飞行汽车的当天,小鹏汽车、小鹏汇天董事长何小鹏在微博公布了旗下飞行汽车的最新进展,称小鹏汇天全新试制试验工厂已经正式启用。在落成仪式现场,何小鹏表示:“目前在做的产品是飞行汽车,但核心仍是汽车,当汇天第一代飞行汽车面市时,我们将做到飞行汽车全球第一。如果顺利,全球第一台量产飞行汽车的试制样车就将在此诞生。”
事实上,早在去年小鹏汽车的“1024科技日”上,小鹏汽车方面就提出了小鹏汇天飞行汽车的量产计划,并表示计划在2024年内量产,且可以实现飞行和陆行的融合,目标售价将不超过100万元。
除了上述车企外,国际上知名车企对飞行汽车领域均有涉入。包括丰田、奥迪、戴姆勒、保时捷、通用、现代等主流车企。对此,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于占福分析称,在飞行汽车研发方面,欧洲的公司最为活跃。中国公司入局也较早,推出的产品跟国际上相比没有明显的时间差,也属于第一梯队。
飞行汽车将成为市场蓝海?
各大车企涉足飞行市场,也从侧面说明了市场的火热及潜在的红利。根据2021年出台的《国际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发展低空经济。今年3月份,交通部印发《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其中提到,部署飞行汽车研发,突破飞行器与汽车融合、飞行与地面行驶自由切换等技术,以抢占前沿装备先机。而据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3000亿美元,2040年剧增至1.5万亿美元,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低空城市交通市场。
除了机构对飞行汽车发展高度看好外,车企也对这一领域抱有极高的期待。大众集团认为,飞行汽车到2025年将成为一种常规的交通工具;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也表示电动汽车的未来,不限于道路上行驶的汽车。
不过,就目前市场情况而言,飞行汽车与自动驾驶所处位置相似,都处于商业化落地难的境遇中。虽然在政策上,我国对飞行汽车研发制造给予了支持,但在行驶方面,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此外,在技术层面,飞行汽车还要解决安全、续航等问题以及相关配套产业链,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车企涉足飞行汽车领域,是一个前瞻性的布局,是企业产品多元化的发展。但目前涉及到法律和规章相对比较复杂,商业化的实现还有待时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颜景辉表示。
由此来看,飞行汽车想要实现商业化落地还很远,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成为市场蓝海。
汽车分析师田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飞行汽车的发展可以说是必然的,汽车电动化转型为航空电动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也是一场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过,从短期来看,飞行汽车想要普及不太现实,飞行汽车领域的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而目前车企纷纷入局,或许是想寻求资本的助力。”
就目前行业发展而言,飞行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想实现普及,不仅需要车企在设计制造、适航认证、配件研发等方面努力,还需要政策及法规的扶持。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张扬军认为,在2030年前,飞行汽车主要还是早期商业示范运行;2030-2050年,逐渐进入飞行汽车商业化运营时代;2050年后,将迎来城市空中交通发展的时代。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