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能力集中体现在学位论文之中。研究生学位论文不仅反映一门学科学术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对于该学科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学科地位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教育部对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的提高,体育学者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撰写问题。

现有研究集中在两个视角:1.聚焦体育学科,梳理近些年体育学学位论文在研究方法和范式上存在的问题;2.将体育学与其他学科对比,发现体育学科在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但是,这些研究多关注单一研究方法,

并未将其放在研究范式哲学体系内进行探讨。随着体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我国体育学研究方法论已经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以系统方法论为纽带、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主干、以反实证主义方法论为辅助的多元并存局面。

然而,作为交叉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需要借鉴体育社会学的母学科——社会学的研究范式。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作为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哲学体系,早已形成,并在博士学位论文中清楚体现。

因此,若有效把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有必要与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比较,为提升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提供依据。关于选取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参考,需要说明三点。

其一,虽然社会学属于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属于教育学门类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但从学科属性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础学科属于社会科学。以其作为交叉学科的性质来看,不存在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完全匹配的学科。

而社会学作为体育社会学的母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体育人文社会学与社会学相比,在学科特征上具有可行性。

其二,体育人文社会学包含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本文选取的146篇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中,超过80%属于体育社会学方向,因此选取社会学作为比较对象,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可比性。

同时,人文学科主要包括:现代与古典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神学、考古学、艺术等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人文主义方法的学科。146篇博士学位论文中,人文学科相关论文数量较少,对本研究的结论没有根本影响。

其三,博士学位论文代表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体现所在学科的研究现状,与期刊论文相比兼具内容创新和形式规范,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范式更具体地指向学科研究范式,因此通过博士学位论文来看学科的研究范式较为妥当。基于以上原因,将社会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对比,以分析两个学科范式发展的现状,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规范性和创新性发展提出建议。

以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范式为研究对象,以2015年至202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和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为分析样本。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简称CDFD),能满足本文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查阅、计量和分析的需要。

由于博士学位论文是否公开和保密期限等限制,截至2021年11月底尚未公开的博士学位论文不列入样本范围内。样本获取方式为,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将“学科专业名称”分别设置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将学位年度设置为“从2015年到2021年”,更新时间设置为“不限”。

截至2021年11月底,共查阅到2015年至202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146篇,涉及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12家培养单位;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202篇,共有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16家培养单位。逐条下载后按学位授予年份和学校归类,

并进行全样本分析,重点阅读摘要”“前言”“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结论”“附录”等部分

由于社会科学的范式和社会学的范式在类型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社会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重要的母学科,因此笔者综合上述学者观点,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包括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建构主义和批判主义五种类型。下文分析均围绕这些类型展开。

我国体育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很多学者将这两点视为我国体育学科尚未形成研究范式的原因。然而,正如有学者提到的,基础学科研究范式确立已久,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门体育学、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逐渐成熟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本学科领域内的研究范式。

虽然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交叉学科,但是体育社会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母学科为社会学,因此可以说体育人文社会学要遵循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社会学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规范的学科体系使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社会学是多范式科学”的论断。1975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GeorgeRitzer在《美国社会学家》刊物上发表了题为《社会学——一门多范式的科学》)一文,

主张社会学有社会事实、社会定义和社会行为三种基本的范式,社会事实范式认为个人的行为和社会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该范式主要包括结构功能理论和冲突论,研究者倾向于采用问卷法或采访法开展经验研究。

社会事实范式与建构主义范式在研究目的上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将研究目的视为理解和解释体育中的个体如何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组织经验世界,建构主义范式的研究可以用实证方法展开,但在认识论上坚持体育是人建构的产物。

社会定义范式关注人的心理过程、社会结果和人的互动,代表理论是象征互动论、行动理论和现象学,最常采用观察法。解释主义范式最终要建构解释问题的理论框架,进而解释还原和现象学反思,与Ritzer笔下的“社会定义”范式相对应。

社会行为范式致力于研究行为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功能关系,研究重点是互动过程,认为个人只会被动受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喜欢采用受控的实验法。社会行为范式对应实证主义范式,认为体育运动是与自然现象一样独立于人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

综上,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Ritzer将其分为社会事实、社会定义和社会行为三种基本范式;Guba和Lincoln认为包括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四种类型;Tashakkori和Teddlie提出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建构主义四种范式取向;陈向明在此基础上将研究范式总结为实证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和批判范式。

研究范式由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体系组成。本体论是决定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也是研究范式赖以存在并成立的根基。

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和批判主义在本体论上都坚持现实主义。不同的是,实证主义是朴素的现实主义,后实证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主义是历史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和解释主义在本体论上都持相对主义,即现实是被建构出来的,两者在研究中很难被明确区分开来。

因此,Guba和Lincoln在对范式进行分类时,并未将解释主义范式纳入其中。同理,陈向明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中,也只见解释主义而没有建构主义。

虽然本体论的差异决定研究范式的不同,但是从社会科学的四种主流研究范式来看,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一个范式向另一个范式的更替意味着从错误观念到正确观念的转变”。社会科学先后出现的研究范式之间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同时存在、相互补充。

举报/反馈

小鱼带你看财经

1.3万获赞 1641粉丝
经济是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无限的需求的平衡。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