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女孩究竟有什么影响?

我见过一个最有趣的回答:

“从小在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她们往往容易丧失爱人和被爱的能力,无法分辨什么是理性的、真正的爱,更加不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别人。”

在教育专家们看来,原生家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孩的性格和三观,最终决定了她们未来社交和婚姻的走向。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特别是对其择偶观会带来较大的影响,以至于她们经常被渣男盯上。

三种原生家庭,容易养出“吸渣体质”的女孩

1、冷漠型原生家庭

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吃饱穿暖以后,对爱的渴望也就越深,越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哺乳我们饥饿的心灵,如果得不到,就容易感到空虚孤寂。

女孩幼年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往往会导致她们内心缺爱,变成讨好型人格,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在一个人身上,甚至为了对方失去自我,这种“飞蛾扑火”的热情,很容易在感情中受到伤害。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很好地诠释了“缺爱的女孩是如何实现自我毁灭的”主题。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松子,她一直渴望获得父亲的认可和爱,却屡次希望落空,父亲的忽视,让松子开始自我嫌弃,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人好好珍爱,这也致使她在寻求爱的路上颠沛流离。

松子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几次恋爱,可每次都遇人不淑,经常被渣男伤害,最终以痛苦的方式告别。

每当重刷里面的经典片段时,总会为松子的经历而泪目,一个低自尊的女孩,在亲密关系中低如尘土,用不断地丧失自我为代价,渴望能讨得对方的关注,只会让你的爱被渣男随意践踏。

2、溺爱型原生家庭

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女儿在外面受伤、被欺负,所以从小就把孩子保护得特别好,让女儿变得天真烂漫又不谙世事。

这种家庭氛围固然值得羡慕,但有时候你们的过度保护可能是在给孩子的未来“埋坑”,让她们变成“被宰的羔羊”,一群渣男在周围虎视眈眈。

就像《心居》里面的葛玥,她从小在母亲的呵护中成长,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纯良又天真,结果最后在婚姻中受尽委屈,被迫着成长。

3、打压型原生家庭

这类家庭中,父母总是习惯性地给女儿定过高的要求,一旦孩子没实现,就会对其实行言语上的打压,美其名曰在帮助孩子成长,实际上是对她们信心的摧毁。

以至于女孩们从小就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习惯用仰视的姿态来看任何人,别人稍微释放出一点善意,她便感恩戴德,恨不得把一颗真心托付出去。

一个在人际关系中处处迁就对方,以对方为中心的女孩,往往就容易误入渣男的圈套,被伤害、被PUA还不知,出现问题只会反省自己的错误,压根不敢怪罪对方。

总的来说,“吸渣体质”的女孩,通常有以下特征:

  • 没有自我,容易被他人影响;

  • 低自尊人格,处处以他人为中心;

  • 内心缺乏,习惯性讨好。

而这些特质,往往与孩子们从小的经历有关,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就是导致她们一步步变成“吸渣体质”的元凶。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吸渣体质”的本质是什么

1、女孩没有充分的自我认知

心理学家认为,渣男就像一面镜子,他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某个“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渣男在追女孩时都有固定的套路,稍微清醒一点的人都能识破,即使被暂时蒙蔽,通过恋爱时一些小细节也能发现他们的“不真诚”。

可是有些女孩因为对自我没有充分的认知,她们不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违背自己的感觉去选择相信对方,这无疑就是在给对方伤害自己的“工具”。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从小培养女儿拥有独立的人格,学会给女儿选择权,尊重她们的意见,鼓励她们大胆尝试,在试错中找到真实的自我,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2、女孩自己不愿面对现实,拒绝改变

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上这类朋友:

她们每次都在感情中受伤,屡次被渣男伤得遍体鳞伤,不停地抱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可是只要对方稍微勾勾手,她又陷进去了,你怎么劝她都不听。

其实,这告诉了我们,所谓的“吸渣体质”不过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正常人经历过伤痛,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会选择远离那个伤害自己的人。但也不乏有些喜欢逃避现实的人,她们拒绝改变。

明明已经在感情中受到伤害,却不愿意成长起来面对,而是不停地逃避,或许在她们心中,只要不改变就有机会回到从前,而且我是受害者,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批评对方,一旦改变我便失去了这个优势。

实际上,感情就是要学会及时止损,这样才能重获新生。

举报/反馈

母婴参考

182万获赞 61.1万粉丝
高级母婴师。分享科学、实用的孕育知识。
亲子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