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差别,说的是有人虽然老了,但心理年龄还很年轻,把自己当成年轻人,不服老。还有人虽然是年轻人,但心理年龄已经老了,总是说成熟的话,办成熟的事。还有人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比较相当,不会大差大离。
心理年龄比较小的人,会经常产生一些和同龄人不相称的想法,还会做一些和同龄人不相符的事情,于是,就会被一些同龄人看成幼稚,看成老顽童,说成青春焕发,老树逢春,其实只不过是恭维而已。而有些心理年龄偏大的人,会产生成熟的想法,会办事比较老道,甚至选择对象的时候会选择年龄偏大的对象,虽然他们看上去很年轻,但意识和思维比较成熟,甚至经常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看问题,遇事沉稳,还看不上同龄人。于是,很多时候,他们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或者成为领导。在领导岗位,必须要着眼全局,做通盘考虑。而那些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相当的人,会“泯然众人矣”。
如果人人心理年龄都和实际年龄相当,那么社会就会失去很多趣味。而有了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不相当的人才会让同龄人感到有些意思,有心人不妨观察一番。或许,心理年龄和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年轻人能够拥有缜密的思维,有成熟的思想,可能得益于他们经常独处,经常读书,经常思考。有时他们得了病,身体行动不便,也就只能在斗室之内修身养性了。而修身养性的结果就是获得和实际年龄不相称的比较大的心理年龄才具备的素质,让很多同龄人刮目相看。但是,他们往往缺乏朝气,表现出成熟的气息,却感受不到大多数同龄人的快乐,只能感知他们的痛苦。民间有句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大多敏感聪颖,有些自卑,但又很要强,大多有超出自身年龄的重担在身。一般来说,同龄的女孩比男孩要成熟一些,但也不能绝对那么说。人性就是这样,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就越是能磨炼坚强的性格,还能培养成熟的人格。当然所谓艰苦的环境也是有限制的,而不是环境太过艰苦,磨炼时间太长,以至于把人磨练得一蹶不振。作家是史铁生在三十多岁就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但他开始写作,以写作作为生命的支撑点,开始反思自己,反思人生,甚至要不断地思考死亡。表现出来的素质要比同龄人强很多,甚至比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要厉害,尤其是对于人生和死亡的思考,已经超出了同年龄段的作家,也成了非常深刻的哲人。大部分少年老成的人知道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做,也知道以后会达到什么结果,当然有时候世事难料,但总体来说,他们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也能采用旁观者的角度看别人的人生,显得比较老成,智慧。
而老年人具备年轻人的心态就难能可贵了。曹操吟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时候,还能带兵出战,扫平天下。倘若他躺在病榻上,需要人伺候,还哪里能吟咏苍凉悲壮的诗歌呢?要是真的能,也是一种回忆和想象。苏轼吟咏“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时候,也是到了暮年,在被贬谪的过程中,遇到特殊的环境吟咏出自己的志向,当然,他希望皇帝能够重新启用他,委以重任,那么,书生修齐治平的理想就能够轻易实现了。不过,苏轼还是太幼稚,皇帝直到把他贬到海南岛都没有重新启用他。要是没有那一颗强大的和实际年龄不相称的年轻的心,他恐怕早就万念俱灰,甚至自杀身亡了。老年人并非都是身体素质不好的人,有些老年人身体素质很好,还能当成年轻人一样干活出力气。得益于社会的进步,人们营养充分了,大部分五六十的人还能干体力活,而在古代很多朝代,五六十的人就已经算是老年人了,而且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根本不太可能参加体力劳动了。现在还好说,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公职人员能够延迟退休了,或许很多老年人要具备年轻人的心态吧。不过,一些贪官明明已经老了,还不想退休,继续把持官位,还要包养年轻漂亮的小三、二奶,就不是什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了,而是色胆包天,生活作风不好了。当然,还有一些妈宝男、妈宝女,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还不能独立思考,要听父母的意见,即便结婚以后,也不能很好地和另一半生活,而是事事听父母的,当然也就有可能弄得婚姻关系破裂了。
人生活在社会上,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心理年龄到底处于多少岁,也要独立生活,发现别人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差距,当然也就能取长补短,很好地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