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近日,美国校园枪击案件频发,得州罗布小学枪击案的枪手拉莫斯年仅18岁,却残忍杀害了19名儿童,2名教师。性格孤僻的拉莫斯从小表现出极度扭曲的三观,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也因此被多方聚焦。三观一般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的三观往往是从小树立起来的,因此在孩子心中播种“真善美”的种子对于一个国家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元素,各具特色的“三观”教育方式也就应运而生。
德国:幼儿园里的“小动物园”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沈杰森】德国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年轻志愿者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起在公园散步;青少年与专业消防员或急救医生一起出勤;在社区里,还可以看到各种共享图书馆、共享冰箱和共享衣柜等便民设施。这一切,与德国从小给中小学生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有关。
德国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德国孩子一般3岁就可以上幼儿园,且一般是混龄制。这样做,可以让年龄大的孩子平时多照顾年龄小的孩子,教他们怎么说礼貌用语、吃光盘中的午餐、与同学互相合作等。根据小孩模仿能力强、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德国幼儿园把爱护小动物作为树立正确三观教育的重要课程。《环球时报》记者曾参观过不少幼儿园,其中有些设有“小动物园”,饲养了绵羊、鸡鸭、鱼类等小动物。柏林米特区幼儿园老师贝阿特对记者说,这有利于让孩子懂得关爱小生命。
近年来,德国幼儿园与养老院“结对子”的越来越多,有的幼儿园甚至建在养老院里。孩子们与老人一起做糕点、举办联欢活动,其乐融融。老人们也非常乐于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孩子。孩子们在和老人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尊老的品质。
资料图
每到新年临近,幼儿园老师还会与孩子们一起制作贺卡,准备书籍、玩具等小礼物,一起寄给非洲等地有需要的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从小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念。
到了小学,德国孩子们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各项规则。孩子们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就会给孩子们讲解学生守则。这些规则没有大道理,很容易落实,比如见面时说“请”和“谢谢”等。
德国小学还特别重视社会教育。比如,老师带孩子们参观警察局,让警察讲解怎么做一个遵守法律的公民;带孩子们参观知名企业、研究所等机构,了解其运作,学习各行各业先进工作者的责任感;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写生,与设计师交谈,认识真正的美是什么。
在中学,孩子们会积极参加各种公益组织来培养优良品质。德国有许多大型专业志愿者组织,比如消防组织、红十字会救援组织等,都会招募青少年入会。德国还有许多民间公益组织。慕尼黑中学生卡特娅就参加了当地的“餐桌”组织。这一组织主要收集超市和餐馆等即将到期准备丢弃的食品,然后把这些食品免费赠送给有需要的人。
为了鼓励学生的“真善美”行为,各个公益组织都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奖励。德国各个政党及企业的奖学金也会参考学生的品格。如果学生步入成年仍坚持公益行为,还可以申请退税,或把做公益的时间“存起来”,将来到了老年使用。
尽管德国的道德教育实施时间较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其不足也越来越突出。据“德国编辑部网络”报道,民意调查机构Forsa一年多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 5 年中,61% 的学校发生过教师被学生辱骂、欺凌或骚扰的情况。
印度:神话、英雄和祖父母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宇同】印度历来注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但作为一个几乎全民信教的文明古国,繁杂的宗教信仰、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等问题,都给印度的德育教育带来严峻挑战。面对问题,印度各方并没有回避,而是从多方面入手,在道德教育中巧妙融入宗教和传统文化元素,因势利导开展教育。
首先,印度注重树立青少年道德典范。为从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善恶观和荣辱观,印度在全国范围内树立青少年道德典范。他们都是在面临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时舍己救人、帮助弱小的小英雄。每年共和日前夕,小英雄们应邀来到首都新德里,由国家总理亲自为他们颁发奖章、荣誉证书和奖金。共和日的阅兵庆典中,各邦获得“国家勇敢奖”的青少年也会站在彩车上接受人们的瞩目和欢呼(如图③,作者提供)。
印度还会巧用宗教和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比如印度最常见的儿童动画片中,许多人物都是以克里希纳神、象头神伽内什等形象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讲述他们利用自己的神通和智慧扶危济困、帮助弱小抵抗邪恶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从小培养儿童对荣辱、善恶、正邪的正确认识。一些宗教节日也是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机会。笔者的孩子在印度上学的时候,每逢十胜节全校师生都会共同庆贺,大家亲自动手烧毁代表邪恶的大魔王。
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印度学校的《社会科学》教材中,对于民族英雄和古代先贤的思想和事迹都会比较全面地进行介绍。除此之外,印度的学校还更加注重学校与家长的紧密合作。比如祖父母节,学校会让学生将自己的祖父母请到学校,由老人们向孩子们分享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尊老爱幼、尊师重道以及荣誉感和责任感等可贵的品德便在其中默默传承。
印度的宗教和传统文化中,也会有一些对现代学校的道德教育不利的东西,如种姓制度、阶层固化等。针对这种情况,印度学校也会进行纠偏,比如从统一校服开始倡导平等。
加拿大:“文具清单”
【环球时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 陶短房】加拿大非常注重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程序,来强化孩子们思想和行为意识的规范。加拿大在各种聚会、庆典和活动开始时,都会安排唱国歌的程序,并且很喜欢安排孩子们领唱国歌。有一年《环球时报》记者和家人外出旅游适逢“加拿大日”,路过的一个小城市里正在举办庆祝活动,当地邀请了一名10岁左右小姑娘领唱国歌,这名小姑娘由于过于紧张几次卡壳,市长、嘉宾和台下观众频频鼓掌激励,终于鼓舞小姑娘完成了演唱。
注重形式还体现在许多类似“庙会”的公开活动中。组织者会专门设摊,发放免费的小国旗、国旗徽章,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画国旗、国家版图拼读之类的小游戏。
加拿大的有些纪念日,人们会穿搭特殊的服饰。2007年,加拿大贝尔维克市一所中学的九年级男生麦克内尔因穿粉红色衬衫上学被欺凌,一些同学为此在第二天上学时集体穿特制的粉红色衣服上学,以此表达对校园欺凌的不满。这一做法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2010年起,每年2月最后一个星期三被定为“反欺凌日”,这一天学校老师会建议学生穿粉红色衣服上学,以示反对校园欺凌。
11月11日的加拿大国殇日有个重要仪式是佩戴虞美人花,这一天许多学校、组织都会特意安排小学生上街兜售虞美人花。
加拿大学校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平等理念,通过一系列措施制约孩子的“特殊化”。如每学期开始前会发“文具清单”,学生只能带特定规格的文具入校;公校要求学生不得“奇装异服”;学校午餐限定在10分钟内完成等。不过,这种对平等的注重有时未免过犹不及,如加拿大学校的校内演出会尽量让所有人出场,且尽量让每个人都担任一次主角。如此一来“平等”概念虽深入人心,但节目质量往往不敢恭维。器乐演出走调是家常便饭,舞台剧则堆砌了大量配角。
加拿大中小学还很注重在学生心中树立道德行为规范的榜样,这些榜样通常是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如第一个推动建立全民医保者汤米·道格拉斯、第一位加拿大宇航员哈德菲尔德等。此外,加拿大中小学还特别重视树立“身边的榜样”,如皇家骑警、消防员等。学校会经常举办“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让学生们到警署、消防队参观,或邀请警官、消防员来校座谈。加拿大的警署、消防队也非常热衷参加节日花车游行、“庙会”等活动,并且喜欢在这些活动中和孩子们互动。但树立榜样也并非全无争议:前些年,一些学校把19岁的瑞典“环保小斗士”通贝里树为榜样,导致一些低年级学生逃课参加支持此人的社会集会,引发不少异议。有人质疑“偏激的环保是否是真正的环保”,更有人指出通贝里长期旷课,让学生以她为楷模“是否不太合适”。
举报/反馈

环球网

2.3亿获赞 1371.4万粉丝
世界很精彩,带你活出国际范儿!
环球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