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究竟是什么?如上所述,这一概念常常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如心宽体胖、语重心长等。如果空间意指承载外部事物的容器,相应心理空间也应该是个体内部空间,承载知识、能力、情绪等内在元素的容器。
心理空间似乎是个体生存的背景,没有独特属性;似乎永远是静态的和被动的,无需作为对象也不应该进行专门研究,就像空间概念一样,被工具化,被忽视。所以时至今日,几乎没有人顾及它的存在,没有人讨论它的性质,需要时信手拈来,因为大家似乎都明白它是什么,只要用就可以了。
即使有相关研究,着墨点在于心理内容。但是,在网络化更加普遍的今天,个性化和独特性成为时代主题,个体成长的呼声超越群体发展,这些时代特点是如何影响个体内在心理和精神?心理空间状态如何?这种心理现状又是如何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围绕个体内在的心理和精神发展研究主题已顺应历史潮流郑重走向研究的舞台。结合心理空间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各研究者零星思路,本研究尝试建构心理空间的概念体系。
心理空间可以有三种英文表达形式:mind space、psychological space 和 mentalspace,哪个更符合本文的意蕴?首先看 mind,在牛津词典中它的意义主要是表达“大脑”、“思考能力”、“智慧”、“心思”、“记忆”、“意向”、“意志”等,经常是名词,指代认知过程的具体部分。psychological 的意义表现“心理的”、“精神上的”、“心理学的”和“关于心理学的”,可以说更加泛指,或者侧重于学科意义,特指属于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学科范畴,用来区分社会、生理和教育等学科。mental 的意义为“内在的”、“精神的”、“心理的”、“智力的”,即指代认知过程的具体部分,也可以区分内外,正契合本文所指。
本研究采用“mental space”有三个目的:第一,强调个体内在世界,尽管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密不可分,外在世界如何表征于内在,这是本研究的核心。
第二,研究心理空间目的不是对空间的认知,不是探索物质的广延性空间在头脑和心理的映射,而是在一个隐喻的意义上研究心理活动似空间特性,似空间不只是一个空的“域”,它是有具体指向,既有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又有生理层面和社会层面,既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容器,又是动态变化过程,既有具体的语境,又有详细心理活动过程,正如 mental 的指向一样,既有内在意义,又有精神、智力等具体所指,比 mind 和 psychological 的含义外延较宽。第三,由于内在世界不断建构,所以心理空间不断变化,一个大空间可以划分不同小空间,小空间又可以再次细分,总之,空间的种类、性质处于动态变化中。
心理空间从来都不是“空”的,与身体密切相关,这里的身体不仅仅是肉身,也是体验性身体。婴儿最早的体验处于未分化状态,没有基本的内外空间之分,随后通过皮肤感知世界,逐渐体验到不对称性,渐渐以皮肤为边界区分内外。
随着神经机制的发育,个体则以大脑为核心加工内外刺激,从而奠定内在世界的生理基础,所以心理空间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又因为身体是有经验的结构并存储记忆,所以心理空间有具身认知特点。心理空间又与语言密切相连,个体随着语言体系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逐渐以之为桥梁建构自己内在世界,因语言复杂性,促使心理空间不断更新,不断丰富和精致,其认知加工从感知形象走向语义抽象化。
易言之,心理空间不仅是认知过程的手段、预设和参与者,又是认知结果,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本研究将心理空间界定为以自我为核心的包括感知空间、情境空间和语义空间三维的认知语境,是身体接收内外刺激后所体验的内在关系表征。
首先,心理空间是以自我为核心的认知语境,是第一人称。心理空间任何元素,都是自我对其感知和体验的结果,所以心理空间是自我的心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一样,自我也包括身体、社会、语言和生态等多种维度,不同的是它有两个功能角色---主我与客我,依据这两种功能角色解释自我与心理空间的关系。主我就是当下的自我,不仅感知到心理空间,而且具有管理、协调等能力,主动协调心理空间,最终达到其内部一致性和内外一致性。因此,每个个体自我不同,其主体性和协调性不同,心理空间相异,心理空间因此有了个体化和独特性。
自我中的客我部分是主我的知觉对象,能被觉知和体验部分,是主我的意向性和主体性作用,承载自我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生态等种种维度和内容,而这些内容来自于心理空间这一渊源。主我不断对心理空间进行感知、体验和协调,将加工后的心理空间纳入客我进行反思。所以心理空间散乱、纷繁复杂的各种元素因自我感知、想象、体验等功能而成为有特定语境的体系,体现心理空间的关系性和整体性特点,有组织、整合等能力的自我因心理空间而具有了内容和资源。
其次,从内容和结构来理解心理空间,它包括身体、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如果将其隐喻为一个球体模型,从球心开始有一系列同心球,由里向外依次为身体、心理、社会。身体是形成心理空间根源,皮肤和大脑是心理空间的生理基础,没有身体心理空间成为无本之木。心理层面包括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心理现象,社会层面包括内化了人际互动、文化、规则、道德等社会因素部分。
这些内容中包括主体性和客体性、抽象与具体、相同和差异、精神和肉体、意识和无意识、学科与跨学科等,并且处于不间断地对话和协调中。心理空间又是以认知语境为肌理,不断建构和解构,从认知语境视角它具有感知空间、情境空间和语义空间三重维度。感知空间是外在事物经过种种感官后产生的结构映射。情境空间是以情感为线索的一个个事件情景,经过记忆加工后以画面形式体现出来,通常所说的想象空间也在其中,它对事件的感觉细节、清晰度和真实体验度等方面比感知空间小。
语义空间是以语言符号为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的概念或符号空间,基于网络、范畴、图式、脚本或一般知识而组织的系统体系。感知空间、情境空间和语义空间三者分别是认知过程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感觉细节、清晰度和与客观相似度越来越小,概括性越来越强,抽象度越来越高。
三者的关系是语义空间提供支架,感知空间提供原材料,情境空间借助于原材料和概念支架演绎一件件生动而曲折的情景事件。我们可以借助意识流小说的空间叙事来了解心理空间的内容和结构。意识流小说在叙事中不受时间线索影响,通过意识流的手段,将时间和事件置于人的内心活动之中,使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置于同一层面,从而达到时间的空间化效果。
这时借助叙事手段,叙述者把不同时间段的场景“并置”在一起,“纲要式”地综合在一起,于是呈现给听者的不再是序列性的流动,而是共存性的存在,这里起到纲领作用的是叙述者想表述的目的和意义。心理空间的结构和内容也正是如此,其中自我就是叙述者,起到组织、协调和并置等作用,“并置”以语境为脉络的当下情境,“并置”的动力来自自我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