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列出近年来最爱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两部曲必属其中。

当时读完书后的感觉是豁然开朗,一种发现新世界的喜悦,特别是随着自己生活阅历和坎坷挫折的增加,很多心结都能在书里找到救赎。

这两本书讲的,都是享誉世界的三大心理学之一: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是人名,他创立的心理学流派叫“个体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是两位研究阿德勒思想的日本人写的,书中通过浅显易懂的对话形式,让阿德勒的思想大受欢迎。

这种思想很符合现代人遇到的困境,是现代社会强有力的生存哲学。看完你也会明白,为什么它也被称为“强者心理学”。

01阿德勒心理学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9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阿德勒本人身材矮小、体弱多病,曾经还因为疾病和车祸差点提前杀青,童年时的创伤经历和对死亡的恐惧,让他一度非常自卑。

因此,他最广为人知的思想就是围绕着“自卑与超越”进行的。如果你有比较严重的自卑问题,或渴望从内心深处超越自己,一定要学学他的心理学。

02你真的了解自卑吗?

“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产物。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别人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自认为低人一等,做事畏手畏脚,是广为人知的自卑表现。

然而你知道吗?大大咧咧、处处必须让自己看起来比别人更优越,同样是一种自卑,甚至是更自卑!

有个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说的是有三个小孩和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看到老虎张开血盆大口时,

第一个小孩马上躲到了妈妈身后;

第二个小孩虽然脸都吓白了,但却浑身发抖地站在原地说:我不怕!

第三个小孩表现很不一样,他问妈妈:如果我朝它吐口水会怎样?


事实上这三种表现都是自卑,其源头非常简单,就是他们都意识到:自己远比老虎弱小。

并且他们也明白老虎是被关起来的,无法伤害自己,所以第二个小孩选择强装镇定,第三个小孩选择欺凌“强者”来掩盖自己的弱小。

自卑并不可怕,人人有之,自卑会产生不满,不满会产生改变现状的可能。

可以说,正是自卑的存在才给了人类前进的动力,人就是在自卑和消除自卑的摇摆中进步的。

但是如果陷入虚荣、作假、逃避的负面循环中,或是拼命制造自己很强、必须比别人更优秀的虚伪优越感,那么他永远无法真正变得强大。

认识自卑,才能超越自卑。超越之道,在于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

03“原因论”和“目的论”

早期,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同属“精神分析”学派,俩人共同做学术研究,但最终阿德勒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立了自己的学说。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歧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颠覆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弗洛伊德强调精神创伤,认为人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乃至性格形成,都能在过去的经历中找到原因,特别是跟童年、原生家庭密切相关,是为“原因论”。

这个理论非常流行,也无比让人着迷。毕竟通过回忆自己的过去来找性格原因,能想起超级多片段,放电影一样的回忆过程本身就很爽。

而如果还能把现在的所有痛苦都甩锅于成长环境,都是环境、童年、父母的错,现在的我什么错都没有,只是个可怜的受害者,可太符合人性了。

如此还能社交上引起同情——我有某个横竖克服不了的缺点,是有苦衷的,是情有可原的,世界就会向我倾斜更多关注和资源。

原因论坏就坏在这里,看起来很精彩,但对改变现在和将来并没什么卵用。

就像你去治感冒,医生告诉你,你的感冒是因为昨晚吹空调导致的,然后就让你起身回家,这合适吗?

因为学校差,导致自己没有好的学习环境,便放弃了刻苦读书;

因为家境贫寒,导致自己无法发达,索性躺平,奋斗都是浮云,心安理得地逃避难题;

因为社会不公、他人不义,导致自己的悲惨命运。于是,在网上到处挑别人的错,成为杠精,在生活中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结,整天显得忙碌,内心却不得安宁,陷入了永远无法解脱的死循环中。

设想,一个人童年受过不幸就会造成心理问题,那如何解释有着同样经历的别人会没事?

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天生残疾的人,还能活出精彩的一生呢?

我们都亲眼见过很多大老板,曾经也是大吊丝,出身贫苦甚至负债,没有谁的起跑线就比谁高,最终却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当然这并不绝对,佼佼者的出现固然有概率问题的存在,但强者往往更擅长从自己身上找答案。

阿德勒认为,关键不在于“过去的原因”,而在于“现在的目的”。问题之所以发生,其实是因为它符合你的某种目的,是为“目的论”。

04情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工具

如何理解“目的论”呢?有个经典案例:

阿德勒有个病人,16岁的少女,她从六七岁开始偷东西,12岁开始夜不归宿,阿德勒诊断后发现,这个少女两岁时父母就离婚,跟着母亲,却从小根本得不到关爱。

小女孩最后自己承认说:其实自己并不喜欢偷东西,她做这些事,都是为了让妈妈伤心,用这种畸形的方式来报复家人,来得到妈妈的关注,这正是一种典型的自卑情结。

另一个病人,重度社恐,一出门就紧张,几十年宅在家。

弗洛伊德从他过去的创伤找原因——童年受过欺凌。但阿德勒认为,病人是先有了“不想出门”这个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才从记忆中挑选出过去受欺负的片段,制造出了紧张的情绪。

只要让自己接受了社恐的人设,就不用面对求职失败、表白被拒、不会聊天的尴尬等等,一个病症就能帮他挡掉这么多难题。

目的论的出现,让我们知道,当下和未来才是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关键,而不是为过去所束缚,活在自我编造的“谎言”之中。

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对回忆的进行创造性解读。你怎么看待自己,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改变了,世界就会改变。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核心观点:“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而战胜烦恼的方法,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接受并改变“目的”的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做真实的自己也难免会被一部分人讨厌。

运用“强者心理学”,就如鲁迅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05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

给完鸡汤自然要给勺子——如何运用目的论?

下次我们面对某些自认为无法克服的心理疾病,也许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想想这个坏习惯或疾病,是不是给我带来了什么好处?实现了我的某种目的?

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性格中,这时候可以用“丰田5why分析法”,即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以追究其根本原因,如古话所言:打破砂锅问到底。

具体如丰田内部的经典案例:

问1:机器为什么停了?

问2:因为机器超载,导致保险丝烧断了,为什么会超载?

问3: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为什么润滑油不足?

问4:因为润滑泵失灵了,为什么失灵?

问5:因为润滑泵的轮轴耗损了,为什么会耗损?

正解:因为杂质跑进里面去了!

经过连续5次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在润滑泵上加装滤网。

倘若没有这样刨根问题的,他们很可能就停留在表面原因,然后换根保险丝草草了事,却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这个why不一定要问5个,有时候3个就解决了,有时候需要10几个,总之为的是找到根本原因为止,它的底层逻辑是让解决问题的人尽力避开主观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探寻根本的核心矛盾。

如此深究,可以帮助我们打开那些隐蔽的心结,豁然开朗,一身轻松,甚至产生“顿悟”之感。

每个渴望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人,都能用阿德勒心理学从“底层心法”入手,成为真正的强者

举报/反馈

天然卷的脑洞沼泽

123获赞 57粉丝
好奇探知识,读书侃故事,搞钱谈逻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