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世界顶尖名校无条件直录”“免GPA、免语言、免预科”……广告里,海外各大高校分别被贴上了价格标签。据羊城晚报报道,在社交平台上,多家“保录取”中介向本科生周珞抛出橄榄枝。货比三家后,他选了报价最低的一家。从2021年至今,周珞收到了多家海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回看申请材料,他愕然发现,从未踏进美国的自己,竟然“平白”坐拥一份美国本科的成绩单和学位证。
按常理推断,所谓“保录取”肯定是信口开河,即便被“录取”了,也往往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甚至是“克莱登大学”。然而,意外的是周珞交了18万元后,获得的却是货真价实的海外名校录取通知书。在国内,“花钱上名校”已经此路不通,难道海外名校的门槛竟然如此“形同虚设”?留学“保录取”究竟是何方神圣?
其实,留学中介机构并没有什么“内部推荐”的特殊路子,只是直接越俎代庖为“顾客”造假了申请材料而已。而大学基于诚信原则,信任了机构提交的材料,给学生发出了录取通知书。
问题是,成功“上岸”后,学生却要独自面对造假所留下的严重后遗症。再像样的“李鬼”也经不起推敲,不管学历是否支持背景调查,学校一抽查就能发现问题,学生都将面临勒令退学。
伪造的学位证书和成绩单随时可能“爆雷”。近年来,学生因保录造假而被退学的现象不在少数。2018年,7名中国留学生因申请研究生时递交虚假成绩单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开除。2019年,一名王姓学生因2016年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材料造假而被学校退学。
花钱就能进世界名校,其实是个“坑”。但由于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似乎颇有“市场”,近年来“保录取”广告在各大社交媒体屡见不鲜。有留学生在网上吐槽:不少留学机构都会暗中推销所谓的“保录取”项目,号称花钱就能金榜题名。
堵漏要赶紧,面对这样的造假产业链,监管需要发力。令人遗憾的是,对涉嫌造假保录的留学机构,目前还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留学领域或涉及教育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的管辖范围,市场监管部门只能核查留学机构是否涉嫌虚假宣传,究竟谁来监管留学中介的申请材料,似乎还存在一些盲点,需要通力协作,避免出现“九龙治水”的尴尬。
天上不会掉馅饼。家长和学生也需要警惕因为虚荣心作祟而遭遇保录取的骗局,不要相信任何“走捷径保录取”“低分上名校”之类的谎言。如今,已经和“保录取”决裂的周珞终于还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学位证,他按照合法合规的留学渠道重新递交了申请材料,等待一封真正录取通知书的抵达。凭实力拿到的录取通知书,心里才会踏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