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经常码字的人,对于文字作品的好坏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它们是价值感,可读性和时效性,价值感又分情绪价值和认知价值,可读性一个是基于人的指标,不同人可读性的门槛不一样,时效性是基于内容的指标,这个价值是短暂的还是永恒的?
不过这个标准只限于自己用,其他人肯定不一样,比如文学评论家他们的标准层次更丰富,指标也更清晰。
而新媒体行业也会有基于这个行业特性的标准,比如娱乐性、知识性、认知性占比分别有多少?
这些标准本质上是一套看待事物的框架,往往是基于某个特定的人群和目的出发,它们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
最近在研究营销和产品,营销的4P理论,产品、定价、渠道和传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而且一直会有用的标准或者视角。
而产品也是,一个产品的价值分功能性价值和情绪价值,前者更基础,后者溢价更多。
人会为了某个功能付费,但是付的费用和成本之间关系很透明。
功能性需求是最底层的需求,是人们购买商品最基本的动机,从生理到安全,从吃个饭和洗个头,这些需求经过这么多年的商业化迭代后,价格和价值之间已经很透明了。
或者说人们为功能本身付费的意愿,大家都差不多,就算亿万富豪买瓶100块的水,也会觉得贵。
情绪价值不一样,人为了情绪付费这个事情就非常个性化,高溢价就成为了可能。
而且情绪价值其实还可以在细分,因为人类的情感需求是非常复杂的,很多比较普遍的情感需求可以归个类。
比如审美价值,审美本身也是情感需求之一,只是这类情感需求根植于人们的内心世界,越是高收入的人群,对于审美的需求就越高。
再比如象征性需求,每个人对于自我满足,社会地位,角色认同等等都有内心深处的渴望,这也是人性之一,但是这种渴望去实现的成本太高。
怎么办?不如买一个现成的可以帮你实现的产品,比如奢侈品,它就是帮你满足社会地位的象征品。
角色认同需求也一样,很多人想要寻求一种归属感,就会加入一些小众爱好群体,然后用那个群体的象征物来呈现这种认同,比如二次元周边,比如明星同款。
还有自我满足也一样,很多品牌会把一种情绪注入到他们的品牌容器里,让他们的产品拥有这么一种精神力量。
比如代表自由,代表个性,代表随性的某件衣服,某双鞋子,人们购买它们时候,相当于买到了这种精神的象征品,也满足了自己对这种精神的情感。
还有一种情感价值是体验需求,这个最好理解,去做个胃镜,做完以后是全程无感,还是这辈子再也不想来?去住个酒店,是想下次再来,还是永远不来甚至想投诉?
同样的服务类产品,不同的体验会塑造完全不同的价值。
这个体验本身可以单独拉出来成为产品价值之一,比如狼人杀,密室逃脱,游乐园里的项目等等,这些产品的本质就在体验上。
或者说体验需求之于服务类产品,就是功能好坏之于功能性产品。
当然在情绪价值逐渐成为产品主流溢价方向以后,体验需求本身也会不断在功能性产品里去体现,同样的一瓶洗发水,加什么香味?如何更方便打开?如何更好保存?就是体验性需求的优化方向。
越是底层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在体验上走的路其实越远,毕竟很早之前生理和安全需求的产品,功能性的边际优化到顶了,这么长时间以来优化的方向就是情绪价值。
比如餐厅,到现在溢价空间大部分都在体验上,口感和环境决定了价格区间。
所以功能性需求未来会成为标配,如果功能都无法满足,那么产品就不能成为成品了。
而情感价值的维度,也会像开头判断内容的标准一样,每个产品和营销理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标准。
今天整理的象征性需求,体验需求,审美需求是一种分类,我们可以套用到一个个产品里去看,哪一种需求是主要卖点?主要溢价空间。
未来也许会出现社交需求,尊严需求,崇高需求,群体归属需求这种更细分的维度,来给未来越来越细的产品形态做参考。
那么,你是用什么视角去分析产品里的情感属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