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侯凤超 通讯员 米礼梅
近年来,济南市历下区聚焦群众心理健康需求,强化社会心理服务,探索“一二三四五”工作模式,着力构建“清泉润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走出一条“由心而治”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先后获得“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全国社会治理百强区”“国家级健康促进区”等荣誉称号。
聚焦“一个核心”,打造强有力工作体系。把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作为平安历下、健康历下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清泉润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明确创建目标和重点任务,完善组织领导、指导推进、督导考核等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建设“两类驿站”,构建全方位覆盖网络。建设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服务驿站。高标准打造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依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13处;结合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五个一”标准化社区心理咨询站32处,平均每处心理咨询站每周“面对面”服务时长近5小时,年均开展团体咨询讲座20余场。建设“模块化”行业服务驿站。在全区所有中小学校配备心理辅导室,培养专兼职心理教师568名;在信访服务大厅以及法、检部门设立温馨话室、心理疏导室,推动矛盾纠纷在心理层面定纷止争,累计服务群众2200人次;搭建警务人员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驿站,为2000余名一线干警纾压减负;民政、妇联联合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开展婚前心理辅导、离婚冲动调解和离异家庭心理疏导900人次。
打造“三支队伍”,培育多样化人才力量。组建专家团队。面向驻地医疗机构、高校以及心理协会、学会等聘请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组建30人的专家团队,为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提供专业支撑。建立应用型人才队伍。成立区级心理健康服务协会,吸纳专业会员近百人;同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开展校地合作,探索建设高校社会心理服务实践研究基地。
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以区级协会会员为主体,吸纳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热心居民,成立“清泉润心”心理关爱志愿服务总队和33支街道社区小队,志愿者近600人,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持续开展温暖“疫”线心理关爱志愿服务活动。
关注“四类人群”,实施精准化关爱服务。开展“惠心”服务。精心编印《心理健康服务手册》《知识读本》《疫情心理防护手册》2.3万余册,每月开展心理健康“四进”宣教活动,录制《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减压小技巧》系列视频20期,为居民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技巧。
开展“慧心”服务。每年对近8万名中小学生开展心理测评,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关爱和帮扶;组建“心助力”志愿服务团队,开发线上心理微课34节;成立“心连心”家庭教育心理专家团队,深入社区送教送学、巡回宣讲,构建“家校社”合育新模式。
开展 “暖心”服务。联合职能部门、街道社区面向鳏寡孤独老人、孕产期妇女、困境儿童等定期进行心理筛查、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建立“筛查、干预和转介转诊”闭环机制。开展“稳心”服务。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高度关注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体或群体,充分发挥心理热线援助平台作用,建立专家团队包挂街道社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制度。
完善“五项机制”,优化全链条服务模式。完善预防机制。将心理服务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及时掌握辖区居民心理状况和实际需求,开展常态化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完善筛查机制。对全区机关干部分批次开展心理测评;针对一线干部、企业高管、社区群众和医护人员四类人群特征,分领域开发测评系统。完善预警机制。建立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组织综合研判,根据心理状况,实施“黄、橙、红”分级服务。完善危机干预机制。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热线,累计接听群众来电300余人次,推动心理危机干预融入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完善患者关怀机制。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应治尽治;整合资源力量,发挥跨部门专家组作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服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