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善、集中度最高、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70%集成电路化学品原材料的进口口岸。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增幅为20%;集成电路产量364.95亿块,增长19.8%,出口1691.7亿元,增长11.2%,进口3048.2亿元,增长2.6%。“十三五”期间,集成电路实现14纳米先进工艺规模量产,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国产CPU、5G芯片等技术产品打破垄断。当前,上海集聚了翱捷科技、晶晨半导体、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硅产业集团、上海微电子等代表企业。
02 生物医药产业
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7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1712亿元,可比增长12%。截至2021年底,上海共有6066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14.51%。“十三五”期间,“1+5+x”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聚集了上海80%以上的生物医药产业,贡献了80%的生物制药制造业产值;形成了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上海药物所、转化医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拥有生物医药领域的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的人才占全国的1/5,产业人才占全国的1/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落户上海。当前,上海聚集了绿谷制药、上海睿智、维亚生物科技、上海美迪西、上海博志研新、微创医疗器械、君实生物医药科技、复宏汉霖生物技术等代表企业。上海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先地区之一。2021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2800亿元,增长20%;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培育依图、智臻智能、优刻得、深兰、图麟等一批本土领先企业,吸引了 BAT、华为、微软、谷歌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沪设立研发基地,围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基础软硬件、智能产品和行业应用协同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十三五期间,3家企业被授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17家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成立,视觉识别软件等20余项创新产品入选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青年AI科学家联盟等行业组织成立;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平台。2020年,上海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4524.82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0.5%,其中,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为3250.74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增加值的8.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5%;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6466.2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3%,占六大重点工业行业工业总产值的27.2%,仅次于汽车制造业的28.3%。“十三五”期间,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上海;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集成电路14纳米先进工艺实现规模量产,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CPU、5G芯片等技术产品打破垄断;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发展水平领先全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表现突出,其中第三方支付超50%、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超70%、网络文学领域超90%。当前,上海聚集了中芯国际、诺基亚贝尔、上海国茂等知名企业。


2021年,上海新增获批1类国产创新药8个,创历年新高,约占全国总数的1/5,位列各城市之首;新增12项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占全国总数近1/5;之江生物、睿昂基因、皓元医药、上海谊众、澳华内镜、南模生物等6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科创板上市。目前,上海拥有18家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约占全国四分之一。上海正推进“5+X”健康服务业园区的建设,即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嘉定精准医疗与健康服务集聚区、普陀桃浦国际健康创新产业园、徐汇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区5家产业园的发展,在5家园区基础上,上海在杨浦、奉贤、崇明、松江等区域建设若干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临床前沿尖端技术服务、高端医疗服务等向园区集聚发展。2021年,上海汽车产量283.3万辆(同比增长7%),产值7586亿元(同比+21.1%);新能源汽车产量63.2万辆(同比+160%),产值1772.6亿元(同比增长190%);上汽、特斯拉、比亚迪、威马、蔚来等100余家车企的1000余款车型在上海实现销售,推广总规模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新建换电站超过50座,服务于乘用车、港口集中箱转运车、大型物流车等多类车型;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52万+个,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截止2022年1月,上海累计开放615条1289.83公里测试道路,开放道路里程居全国第一,累计为25家企业发放了325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牌照,企业数和牌照数均居全国第一。当前,上海集聚了采埃孚、博世、麦格纳、爱信、大陆集团、法雷奥和李尔公司等知名企业。2020年,上海高端装备产业实现工业产值达58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15%;智能制造装备方面,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民用航空航天装备方面,以“中国商飞”为核心的较完整商用飞机产业链基本形成;民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方面,综合技术实力位居国内首位;新能源发电装备取得进步,风电装备、光伏装备、智能电网及储能领域形成新增长动力。2021年,上海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工业机器人本体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产量达到7万台,占全国总产量四分之一,继续保持机器人“第一城”地位。当前,上海集聚了微创、钛米、宁德时代、中国电气等知名企业。
2021年,上海规上新材料总产值达3247亿元,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英威达己二腈、宝钢无取向硅钢、彤程化学生物降解材料等7个项目开工,总投资约159.5亿。十三五期间,新材料规上企业从521家增长到556家,超额完成“十三五”2500亿元总产值目标;高磁感电工钢、高深冲性能汽车冷轧板等先进金属材料产值年均增长10.2%;改性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高分子材料产值年均增长4.1%;前瞻领域快速发展,特种玻璃、硅外延片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纳米陶瓷微粉、高温合金纳米粉末等前沿新材料产值年均增速达13.3%。当前,上海集聚了宝钢股份、凯鑫森、华峰超纤、斯瑞碳纤维、巴斯夫、朗盛、立邦、上海金发、亚士创能、晶盟硅材料等代表企业。截止至2021年底,上海时尚消费品产业规模达到4335.86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制造业产业规模为3514.01亿元,占总产业规模81%,同比增长9.7%。2021年,上海促进80家重点消费品企业5、6两月实现销售689亿元,同比增长11.4%;组织美妆护肤、时尚服饰、珠宝首饰、绿色食品、时尚家居、文创产品等领域的上海时尚消费品企业抱团出海;持续开展市级品牌引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本年度新认定39家。在日化行业,上海培育了上海家化、百雀羚、相宜本草、林清轩等一系列知名品牌,“东方美谷”更成为上海日化美妆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在服装行业,劲霸男装、马克华菲、DAZZLE地素、Lily丽丽、美特斯·邦威等知名本土服饰品牌都从上海出发,并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