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拂晓报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有人因无法适应而出现了心理问题。那么,疫情之下,哪些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何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如果自我调适效果不佳,应如何寻求帮助?如何走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市立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宿州市全科医师心身医学能力培训中心主任王为强。
记者:疫情之下,哪些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王为强: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以及情感连接少、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长期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缺乏社会支持,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老年人是脆弱群体,可能行动不便、身患疾病,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由于疫情原因,许多青少年上网课、缺乏体育活动,与同伴交流减少,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增加。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被感染的风险、被隔离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尤其是医务人员常常处于应激或超负荷工作状态,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发生焦虑、抑郁、失眠等多种心理问题的风险显著升高。
记者:如何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王为强:面对疫情给工作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接纳、积极应对。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应对,做好自我心理调适。第一,保证规律作息,保持适度运动,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增强自身免疫力。第二,每天半小时,在固定的时间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消息,掌握疫情发展动态,避免信息过载带来更大的情绪问题。第三,允许情绪波动,接纳情绪发生,可通过听音乐、做运动、与他人倾诉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
记者:如果自我调适效果不佳,应如何寻求帮助?
王为强:如果出现了焦虑、恐惧、抑郁、无助等负面情绪状态,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以上,就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发送电子邮件至宿州公益心理咨询邮箱szxlwsxh2022@163.com,青少年可拨打12355寻求帮助。同时,建议及早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有不少人讳疾忌医,如一些家长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得抑郁症,将送孩子到医院就诊视为羞于启齿的事情。其实,心理疾病如同感冒一样,任何人都可能会“中招”。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不要回避,一定要积极面对,及早诊治,这样治疗效果才会更好,更有利于康复。
记者:如何走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王为强:如果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积极调整:如深呼吸放松法、躯体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深呼吸放松法:深深地,慢慢地,大吸一口气,直到吸不进去,屏住。慢慢地,轻轻地呼出来。重复以上步骤3—5次。躯体肌肉放松法:选择仰面躺在床上或者舒服地坐在沙发上。握紧双拳,握紧,再握紧;慢慢放松,再放松,完全放松。抱紧双臂,抱紧,再抱紧;慢慢放松,再放松,完全放松。双腿伸直,绷紧脚弓,绷紧,再绷紧;慢慢放松,再放松,完全放松。想象放松法:想象最能让自己感到舒适、惬意、放松的情境,如大海边、森林、乡间小路等自然景观。渐进式地按顺序感受身体的放松,从头、颈、身、上肢到下肢、臀部,每个部位先紧张后放松,过程中保持心情愉悦,也可以听一些舒缓的或自己喜欢的音乐。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心身健康,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才去关注心理健康。
本报记者 刘春艳
■专家名片:
王为强,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安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宿州市立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宿州市立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专业基地主任,宿州市全科医师心身医学能力培训中心主任,宿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成员,宿州市心理健康宣讲大使。在临床工作中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诊治中的整体观念,重视多系统损害所致神经系统症状及心身疾病引起的躯体表现,践行“双心治疗”和脑心同治理念,擅长健康管理和老年综合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等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