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故城,又名“玛扎不坦古城”“皮朗古城”,位于库车县库车镇内。城内外主要为农田和居民区,天山路(原314国道)从城中穿过。1961年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黄文弼1958年调查, 城址规模宏大,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周长约7千米。城墙可见有北、东、南三面,西面不见墙。

城墙迂回曲折,颇不整齐。墙垣土筑,夯层厚6~30厘米不等。北墙长2075米,土呈黄红色,土质细洁,墙残高3.8米,宽8~16米,有个别几段城墙下为夯筑,上为土坯及砂土垒筑,可能是二次修建。东墙长1608米,墙保存较好,残高7.6、宽15米。墙垣每隔40米有一城垛,俗称马面,长、宽各4.8米,墙为黄褐色,夯土筑,土质粗糙,内含石子或陶片等物,也可能有二次修筑。南墙全长1809米,今仅存二段,一段在皮朗土拉东南,城墙夯筑,东西残长20、宽2.8、高3.5米,土质细洁,呈黄红色,另一段在皮朗土拉西南,残长10、高2米。

西墙已不见。城内有6个大土丘,当地人称“土拉”,分别为萨克刹克土拉、南海墩、乌库土拉、白尖土拉、哈拉墩和皮朗土拉。城外有5处遗迹,分别是雀鲁拔克土拉(A)、雀鲁拔克士拉(B)、雀鲁哈拉、沙雅巴克土拉和麻扎甫塘遗址。在喀拉墩发掘出土了早期铁器时代彩陶片和唐代大陶缸等遗物。

▲ 图一 砖道

龟兹故城因城市建设、农业生产遭受破坏严重,城内外均为村镇和农田占据。1989~1990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龟兹故城残存遗迹就很少。北墙残长约1100米,共两段。

西段位于乌喀公路两侧,长约400米,墙基宽2~9米,高0.2~7.4米不等,中间有两道缺口。东段在其东约700米,残长约10米,基宽约5.3米,高约5.6米,夯筑,夯层厚6~30厘米不等。城墙局部曾用青砖和土坯修补过。东墙残长136米。南墙残长约11.4米,位于县城南部居民区内。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仅存的一段长约136米的东墙也消失殆尽。故城范围内,尚残存皮朗墩、哈拉墩、萨克散克墩、洛喀依墩等土墩建筑遗迹,这些土墩建筑性质不明。故城范围之外,东部有沙卡乌吐尔烽火台;西北部有伊西哈拉吐尔、阔空拜孜吐尔烽墩;西部有柯西吐尔等烽火台建筑遗址气历年来在故城内出土遗物十分丰富。主要有汉唐时代的钱币、建筑装饰材料如雕刻的莲花纹饰的石柱础,铺地的莲花纹方砖,模制纹砖和莲花纹瓦当、筒瓦、板瓦等。陶器多为夹砂红陶,夹砂灰陶较少。轮制,施黄红色或黄褐色陶衣,多为素面,器形有罐、瓮、盆、杯、缸和等。

▲ 图二 砖道上的团花

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故城城墙进行了勘探,并对南墙东端进行了发掘,9月对城西一处建筑工地内暴露出的部分遗迹进行抢救清理,面积约700平方米。清理砖道1条(图一)。砖道由青砖平铺而成,釆用一顺一丁或人字法铺成。局部破损,残缺部填满黄褐色路土。交接处各铺圆形团花(图二)。

砖道两侧边各横向立放一排砖作为路沿,结合部外侧再贴三角形砖片加固。砖分为长条形和方形两种。长条砖背面模压手掌纹,方形砖背面为布纹;11~12月,对位于皮浪社区的一处果园和苗圃地里的南墙东段部分进行了解剖性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出城墙、护城河等遗迹(图三、图四)。两次发掘合计面积1000平方米。

城墙由主墙和南北两侧护墙组成,护墙贴附于外侧,底部延伸较长。夯筑,主墙夯打紧密,夯层清晰,厚7~25厘米。内含少量陶片和动物骨骼。护墙夯打疏松,夯层不明显,内含陶片、手掌纹砖片和动物骨骼等。墙基残宽22米,顶残宽13.3米,残高3.3米。护城河位于城墙外侧,北侧堤岸打破城墙南护墙墙基。剖面U形。口部宽7.5、残深3.1米。填土中包含有坍塌土、洪积淤土和沉积清砂。出土遗物80件。主要有陶、石器以及建筑材料和钱币等。

2017年又继续对城内穷特音墩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五),发掘面积500平方米。遗迹包括房址6座、庭院1座,灰坑13个、灶坑5处、柱洞5个及高台建筑1处,同时清理晚期墓葬10座,部分房屋被墓葬打破。房屋和庭院平面均呈长方形,墙体用土坯垒砌,土坯之间垫泥。

房屋墙体上有对称的半圆形柱洞。填土中有陶片、铜、铁器、钱币及动物骨骼等。灰坑有圆形、半圆形、马蹄形和不规则形四种形制,包含物有陶片、动物骨骼等。

灶坑平面均呈不规则形,四壁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坑内残存灰烬、残铁器等。高台建筑也系用土坯垒砌。

出土遗物包括陶、铜、铁、石、钱币等,以陶器居多,陶器均为残器,部分可以复原,制法均为轮制,以泥质红陶为主,大多为黄皮红胎。器类有碗、钵、盆、罐、灯盏、甑等,纹饰包括卷云纹、草叶纹、莲瓣纹和垂帐纹等,个别在器物表面贴塑人物和动物形象。铜、铁、石器均为生活用具,包括铜饰、铁刀、石磨盘等,钱币有剪轮五铢、龟兹钱等,以龟兹钱居多。根据清理的遗迹及出土遗物,初步判断出该遗址主体年代为唐代。

▲ 图三 龟兹城南墙探沟平面图

新疆库车地区(即古龟兹),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是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绿洲,历史上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也是西域地区汉唐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之一。

《汉书·西域传》载:

“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大都尉丞、辅国侯、安国侯、击胡侯、制胡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左右力辅君各一人,东西南北部千长各二人,胡君三人,译长四人。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扦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有铅。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

公元前60年,在乌垒(今轮台县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从此纳入中华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汉末年,西域都护府曾一度迁入延城;唐代在龟兹伊罗卢城设立安西大都护府,领辖西域22个都护府及龟玆、焉耆、于阗、疏勒四镇驻军。

五代至宋称龟兹回鹘,元明时期改称亦力巴力。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定名库车,设库车办事大臣。1884年设库车直隶抚民厅,辖现沙雅、新和县境。1902年改设库车直隶州,归属阿克苏道,辖沙雅县。1913年改设库车县,1922年隶属新疆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属阿克苏专区,设库车镇。1971年隶属阿克苏地区。据考证,龟兹故城即为汉时龟兹的“延城”,唐时的“伊罗卢城”旧址。

▲ 图四 南墙东段城墙及护城河全景

龟兹扼守古丝绸之路北道中段,连接东西方贸易与文明,经济、文化、艺术极为发达,在世界经济、文化历史上亦占据着重要地位。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龟兹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辉煌灿烂的龟兹文化并享有盛誉。在音乐、舞蹈方面是西域乐舞的杰出代表。

早在汉唐时期龟兹就被西方誉为“西域乐都”,素有“歌舞之乡”的美名,著名的龟兹乐舞就诞生于此。在佛教艺术方面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石窟、佛寺遗址里的佛教壁画和塑像,龟兹文和汉文题记更为世人所瞩目。

如今,龟兹地区还保存着众多的包含古代印度犍陀罗、龟兹和中原汉文明的大量文化遗存,包括古城、石窟寺和佛寺遗址,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遗址和数量众多的墓葬群。它们作为古龟兹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发挥着以史育人的作用。

▲ 图五 2017年龟兹故城穷特音墩发掘区

龟兹故城作为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和唐代的安西大都护府所在地,是汉唐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新疆历史演变进程中,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伟大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意义,对于研究龟兹历史变化、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治理沿革以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考古网 文/吴勇)

举报/反馈

大西北网官方

2.4万获赞 1.3万粉丝
全球华人了解大西北的窗口
大西北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