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第1、2、3条就全面体现我国对健康的概念和理念。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3.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个体健康
194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1986年,WHO对健康定义提出了新的认识,强调“要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人们必须有能力识别和实现愿望、满足需求以及改善或适应环境”。
二、人群健康或集体健康
健康不仅是每个个体的特征,也可以作为一个场所、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中整个人群的特征,即人群健康或集体健康。
如果一个社区中有足够的个体具有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最终会因为易感者的数量太少而无法实现该病的持续传播。这个社区那些没有免疫力的个体也会因为群体免疫水平的人群特征,而具有很低的感染疾病的风险,决定个体疾病风险的不是他自己的易感状态,而受群体免疫水平这个人群特征影响。因此,在重大传染病面前,为什么国家一直强调疫苗履盖率的水平的重要性,强烈建议大家打疫苗的原因。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1.遗传和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基因、性别、年龄、生长发育、衰老、营养状况、体格、心理特征、获得性免疫、既往疾病史等。
2.生活方式因素:如个体的卫生习惯,对饮食、烟草、酒、体力活动等各类生活方式的选择。
3.社会经济状况因素:如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财产等。
(二)环境因素
1.自然因素:如空气、水、土壤、食物等。
2.建成环境:如人为建设或改造的建筑物、场所、设施等,像城市规划、道路、公园、绿地、娱乐设施、住宅等。
3.社会和经济环境:如由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和社区成员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经济体制、政策等。
(三)卫生服务因素
如卫生服务的模式、卫生服务的质量、可获得性、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服务提供者的能力等。
四、健康医学模式
1.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微生物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其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并用该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以及制定健康保健制度和措施。通过医学措施,如药物、手术,可以恢复机体健康,治疗的是疾病而不是病人。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在该模式下,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涵盖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各个层面。影响健康的因素不只是个本生物学因素,还包括生活方式因素及外界各种环境因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疾病的预防、管理和康复以及促进健康要比疾病的治疗更为重要。
五、健康教育服务对居民的健康生活有什么好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居民了解影响健康的行为,了解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知识;让居民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自觉地采纳并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六、健康教育服务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
2.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6岁儿童家长、农民工等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3.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戒烟限酒、控制药物依赖、戒毒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
4.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布鲁菌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5.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学校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
6.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
7.宣传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七、生活行为方式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正确认识和纠正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吸毒等。
2.为居民设计个性化的合理膳食结构。
3.针对居民个人制定科学有效的有氧运动计划。
4.消除精神紧张,进行健康心理疏导。
5.对老、幼、孕、残等特殊人群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居家或出行时的安全防范措施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