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极其厚重的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中十四章的内容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成书。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担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被誉为“心理学的形象和声音”。
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但接触到很多心理学知识,还通过作者提供的大量案例及分析,明白了这些知识背后的逻辑和道理,并与自己的生活关联起来。
通过阅读,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生活中的很多困扰,我们都能从中找到答案。不但能更加理解他人,还能接纳真实的自我。
书中的知识点太多,不能一一列举,我仅挑出最触动我的三点:动机、应激、转变。
1
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容易成功
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往往是内在动机。
喜欢安逸的人不可能竭尽全力去拼搏,而是选择相对轻松的生活方式,对生活没有太多奢求,安于简单的快乐。
而那些忙忙碌碌不肯停歇、每天跟自己较劲的人,大多都是内心有一个目标,让他一直朝着既定的方向去努力。
我有一个同学,就是这样的人。
她似乎永远都在寻梦的路上,一个梦想实现了,她又会朝下一个目标前进:
毕业后,她在一家小公司实习,目标是进入大公司;
而在大公司工作五年后,又厌倦了职场上的勾心斗角,想去旅行;
当她看过了外面的世界,又突发奇想去自主创业……
谁都无法预料她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定是她当时最想做的事,所以既有动力,又有持久力。
书中第九章讲的是动机与情绪,作者提出了一个预期理论:“人们在完成期望成功的任务时感到有动力,他们重视工作的结果,包括他们创造的东西和得到的奖励。”
2
不合适的圈子,不必强融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超级无聊的饭局。
那天爱人刚刚出差回来,因为公司的几个同事要聚餐,他就让我也一起去。
虽然人都是熟悉的,也都跟我有过几句简单的沟通,但他们的话题一直在围绕公司的生产、发展、业绩……让我这个局外人尴尬至极。
爱人原本是好意,觉得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家好几天了,想让我出去散散心,我也希望可以参与到其中,但我发现不能。
虽然对于他所从事的行业,也有所了解,但要参与到他们的激烈讨论中,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我当时的感受特别糟糕,自己走也不是,留也不妥,一心想着饭局早一点结束。
可是,偏偏在大家准备离开的时候,有人居然要再点两瓶酒,大概觉得话没说够,而不端酒杯,好像有些话就无法说出口似的,实在很奇怪。
如果什么事都能在酒桌上解决,那一定不会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在第十四章的内容中,关于应激有这样一段话:“有时我们也需要应激带来的糟糕感受,当你在人际关系中遭受他人的拒绝或排斥时,或许会感到沮丧与难过,然而正是这种沮丧可以阻止你建立不明智的人际关系,保护你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我清楚地记住了这次的教训,有那个时间我自己在家里读几十页书、或者写几百字,抑或出去散步,不香吗?
3
只要不放弃,一生都可以成长
我开始接触新媒体写作时,已人到中年,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包括我爱人。
有时我自己也会犹豫:都这个年纪了,还较什么劲,能写出什么名堂来呢?但心底的那份喜爱却并未消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写作已成为一种习惯,学习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整个人也变得更积极:
遇事不再只看表面,而是分析背后的原因;
难过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勇敢地表达出来;
习惯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对照着别人的行为来修正自己……
当然,最大的收获还是自我价值感的提升,我以前总是活在各种身份里:妻子、母亲、儿媳、女儿……而在写作中取得任何一点进步,我都能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幸福,那是我作为独立的个体,留下的活过的痕迹。
想到自己传递的价值观,能够对他人产生正面的影响,心底的喜悦更是无以言表。
本书中第七章的主题是毕生发展:“大多数成年人在中年时都会经历一次转变,他们将重新定义或转换自己的人生角色。成功的转变通常会包含一段高度自我反省的时期,包括重新评估自己当前的角色,探索能够带来全新意义感的可能性,以及决定放弃旧的角色并致力于新的角色。”
在我从前的认知里,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特别高深的学问,关于心理学的书一定是诲涩难懂的,直到接触之后才发现,只要耐心读,它可以比小说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都说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而一本好书可以做一辈子的朋友,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它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