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刘慧
一列列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以下简称“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奔腾在“世界屋脊”之上,穿越格桑花海和广袤草原,一日千里。2022年6月25日,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已安全运营一周年,这一年,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实现了百万公里零故障运营,运输旅客超过113万余人次,运送货物4.78万吨。
中国中车负责人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原“绿巨人”复兴号行驶在拉萨到林芝的铁路上,在推动着富民兴藏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铁路的“新名片”。铁路畅通了西藏高山峡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拉萨、林芝等城市三小时经济圈的初步形成,在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
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青藏高原有着世界上最壮丽的景色,但在“世界屋脊”上建设铁路工程,难度非常大,但建设铁路的“铁人”们克服了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等挑战。2021年6月25日,高原“绿巨人”复兴号驶出拉萨车站,奔向435公里外的“雪域江南”林芝,这意味着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正式运营。
如今,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已经成为西藏民众和进藏游客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铁路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民生、促进互联互通也具有重要意义。
川藏铁路海拔在2800米至3700米之间,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其中,拉萨到林芝段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的西藏南部谷地高山区的铁路,中国中车专门研制的高原“绿巨人”复兴号是高原内燃、电力双源的动车组。
与普通列车不同的是,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可以适应零下40摄氏度的高寒地区和海拔5100米高原地区等环境,最高运行时速160公里,采取组合创新和专项技术突破的方式,多项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原复兴号“燃”动“世界屋脊”
高原“绿巨人”复兴号有哪些技术创新?中国中车负责人表示,该动车组对高原的环境适应性有所提升,针对高原低气压、缺氧、强紫外线、风沙、雷暴、长大隧道等运用环境进行适应性优化设计。对机车防火性能、绝缘性能、独立进气系统也进行了专项提升,解决了同一列车在拉林电气化铁路线和拉日非电气化铁路线混合运营的问题。
此外,高原“绿巨人”复兴号还创新采用了智能保温系统,在电力车牵引控制时,内燃动力车处于停机状态。当柴油机温度降低到保护设计温度时,智能保温系统自动控制,为柴油机辅助系统进行保温加热,实现停机状态下“热整备”效果。同时,在全世界首创内、电双端双控策略,可根据运用需求切换内燃、电力动力模式运行。首次实现整列动车组“弥散式+分布式”供氧,满足在海拔4000米时,车内氧浓度不低于23.6%的供氧目标。
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在行车安全监控、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以及检修维护方面进行了数字化与智能化提升。在行车安全监控方面,首次采用基于贯通全列的安全监控网,用于在动力车与拖车之间进行综合安全监控相关信息传输。在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方面,首次采用柴油机健康监测系统,能实现故障预警和运维指导。在检修维护方面,整车采用全数字化网络控制的以太网络,柴油机、列车供电等各子系统均具备完善的数据监测和自动诊断功能,整车配有大存储容量的数据记录仪和机车远程监测和诊断系统的数据终端,可为检修维护、故障处理、问题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为远程技术支持提供技术保障。
复兴号自如穿梭有充沛动力
据记者了解,高原“绿巨人”复兴号在牵引动力方面集合了多项技术。
中国中车株洲电机研制的专门适应高海拔、高寒环境的牵引电机,采用耐低温材料及防风沙设计,满足青藏高原地区高海拔、低温、多风沙等环境运行要求。绝缘能力相比普通牵引电机提高38%,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均满足在海拔4000米的应用要求。
考虑到高寒、空气稀薄、高风沙、雨雪等高原环境的影响,中国中车永济电机在研制主发电机过程中,对同步发电机电气间隙等进行适用性设计,实现了在海拔5100米下仍能正常工作的能力,具有高可靠性、高适应性等特点,为高原“绿巨人”复兴号自如穿梭在“世界屋脊”提供了充沛的动力能源。牵引电动机设计时速176公里,可满足该动车组在高海拔地区复杂环境下的运行要求,适应高原地区空气稀薄的环境。
复兴号正在成为“世界屋脊”上的一道“绿光”,从拉萨坐上复兴号,三个半小时即可抵达“雪域江南”。目前,西藏形成以青藏铁路为主通道、拉日铁路和拉林铁路为东西两通道的“一主两翼”铁路交通格局,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随着列车的飞驰,西藏民众正在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91万获赞 200.2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