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时期大家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正做着语文题,突然发现有一个字陌生又熟悉,于是你一直注视这个字,却发现越来越陌生,它可能是你经常见到的文字,可当它单独出现时,你却不知道它的读音和含义了。
或许你可以试着盯住“谁”字,坚持10秒,20秒再来看看。怎么样,还认识它吗?
这种现象令大脑突然罢工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学术名词,叫作语义饱和。它的含义很简单,就是一个人长时间注视着一个字或单词,对这个字或单词就会变得眼生,产生不认识的感觉。
至于为什么出现这种感觉,这与大脑运作有关。当大脑连续接受重复刺激后,会产生神经疲倦,使得大脑对此降低了反应,这时的神经系统对词义的激活度不够,所以会出现无法理解的现象。不过这个过程非常短暂,片刻走神的时间就能让你重新恢复熟悉感。
关于语义饱和的记录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美国心理学家塞弗伦斯和瓦什本提出这种现象。到了196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詹姆斯正式提出了“语义饱和”的概念。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探究,就会发现“语义饱和”还能产生适应现象。
例如,一面墙上出现一团污渍,但你看久了就会发现,那团污渍是人脸的形状,这其实就是脑内面部神经元会将你长时间看过的东西默认为你想象中的画面。
大脑的作用,加上字体结构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越是字形繁复,不易书写的字体,它造成的陌生感就越短,使人更容易认出。原因是大脑对复杂数据的处理,更能刺激神经系统活跃度,使大脑认真分析。
在一般人面对可拆分的“左右”结构字体,如“肢”、“昭”等字时,会比独立字体,如“土”、“王”、“车”等字更容易发生语义饱和。这时的大脑注重图像视觉,会将左右结构的字,拆分为独立字体,在大脑看来倍加陌生。
其实除了文字,图像、场景看久了都可能会被大脑分成独立的部分,使人觉得恍惚。在其他感官上,也同样会产生饱和状态。例如听觉,习惯了外部嘈杂的声音,就不会再特别注意;味觉上长期适应一种食物的特殊味道,久而久之也正常接受了。
语义饱和是大脑发出神经疲倦的重要信号,转移注意力,多关注周围事物,我们的大脑才会更有活力。
都看到这里,还不点个赞吗?别忘了点击关注加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