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昭通日报

◆通讯员 田 明 文/图

金江峡谷,万亩草甸,百里云海直挂川滇腰间,风吹仙袂,霓裳飘舞,苗岭儿女唱新歌。

2002年,马楠苗族彝族乡集镇整体搬迁至兴隆村,20年来,马楠实现了从农民人均纯收入346元、有粮不足205公斤到2021年人均纯收入6903元,从绝对贫困实现同步脱贫奔小康的快速发展。

苗寨红旗别样红

不让一个同胞掉队,不让一个民族落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国大地打响,永善县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不断改变马楠贫困面貌,老铁厂自然村的华丽转身见证了精准扶贫带来的蝶变。

老铁厂自然村是马楠村的一个苗族聚居寨子,平均海拔2660米,这里居住着27户86名苗族群众,虽然不通电、不通手机信号、看不到电视,但群众一直守在老铁厂,不愿意离开。

老铁厂苗寨中心是一块草甸,夏季山花簇拥,村口东边矗立着一个巨大的方形印石,周围蜿蜒小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

2016年,马楠乡依托生态资源,打造民族特色村寨。以草甸为中心,筑坝蓄水,依山而落,每户一院,石基、竹墙、草顶,青石板铺满户间道,篱笆围栏,暖黄色的墙漆融入苗族文化元素,人畜分离、厨卫入户,架通电线。建设移动基站和民族文化广场,兴办专业合作社种植天麻800余亩,昔日“千脚落地”的茅草房、杈杈房如今换成了琉璃小院,油灯换成了电灯、太阳能。如今的老铁厂已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018年4月,笔者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一同走进老铁厂拍摄采访,感受到群众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天,晴空澄碧,纤云不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苗寨门头,村民小组长王富银带着全寨男女老少用三道酒、芦笙舞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傍晚芦笙舞下,羊角酒后转转酒,一杯又一杯,喜欢不喜欢都要喝,古歌、山歌唱起来,苗家儿女用自己的方式感恩党的好政策,祝愿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绘就幸福卷

马楠山盛产楠木、杉树,又名杉木林,有木鱼山、大板厂、十八坪老林、尖山子、纱帽顶、水口山等自然景点。因清光绪年间袁英亮搬来此居住,开一马店,用木桩拦马,叫马栏,后雅化成马楠。

马楠地处高寒地区,春冬霜雪冰凌交织,冷涝灾害严重,“无灾不成年,十年九歉收”,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差。2010年,全乡有11152人在国家2300元的贫困标准线下,占全乡总人口的82%,一度时期,马楠乡曾成为国家级特困民族乡的代名词。

翻开马楠的扶贫卷轴,随着国家“八七”、云南省“七七”扶贫攻坚战略的纵深推进,挂钩单位云南省委办公厅多方协调,一大批扶贫项目资金和政策向马楠倾斜。

为破解绝对贫困问题,“十二五”期间,永善县投入资金3.09亿元,实施整乡推进项目27个,减贫2799人,建成了郭家坪、炭山湾特困民族美丽村寨,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个,新修公租房、卫生院,统一了乡集镇街道、广场和水(竹)黄(华)公路沿线风貌。

脱贫攻坚集结号吹响后,马楠乡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修通了半边街、老鸹沟、郭家坪、中寨等自然村公路,硬化村组公路32条108.5公里;实施了石灰窑、羊洞子等美丽乡村建设4个,建成老堰沟、马鞍山、粑粑寨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个,补齐户间道、人饮水、农网电等民生短板,3255户群众搬进了新家,6449人喝上了干净水。

春天坪自然村就是在这场攻坚战中最成功的案例。2018年,永善县委、县政府将春天坪作为全县首批42个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之一,县、乡整合资金2109.86万元,帮助群众修建安居房95套,硬化村组公路1.5公里,配套建设圈舍2000平方米,扶持群众养牛104头、羊370只,每家拥有2分地的小菜园,俨然一个美丽村庄,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2021年,全乡6个贫困村(社区)全部出列,1373户6026人贫困群众如期摘掉“贫困帽”。

产业拓宽致富路

想要打破僵局,解决群众“囊中羞涩”问题,产业必须先行。马楠乡坚持走专业化、合作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动员群众整合草山、牛羊资源,折抵资金、入股参股,做大养殖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依托18万亩生态草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争取扶贫互助组专项资金100万元,组建种核桃、冷凉蔬菜、养殖专业合作社53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全覆盖。邀请农业、畜牧专家蹲点马楠,指导人工改良草场7万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5320亩,发放补助1556.885万元,优育后的马楠半细毛羊净毛率超过68%,被认证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马楠还实施能人大户扶持计划,扶持建设畜圈29340平方米,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养殖业。冷水村的余志国养了牛40余头,虹口村的付常军养羊发展到600只,坪厂村的陈勇养羊超过800只,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全乡100只以上养羊大户达200余户。

“十三五”以来,马楠乡投入资金4195.6万元,组织群众种植马铃薯1.3万亩、冷凉蔬菜1.56万亩、花椒1.13万亩、方竹1.45万亩,养牛0.49万头、羊4.2万只。

2021年末,马楠乡生产总值达1.31亿元,粮食总产量突破659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03元。

风吹草低见牛羊

2018年深秋的一天清晨,笔者同市级媒体记者一行前往马楠采风,从兴隆驱车直上。7时许,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顷刻光芒四射,一阵轻风,云雾弥漫过来,霞海蔚为壮观,我赶忙极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绝美时刻。

站上观景台,金沙江黄华大转弯、浩浩荡荡的金沙江大峡谷美景尽收眼底。不一会儿,风起云涌,半山以下的人家完全消失,远近的山峰若隐若现,呈现出一幅水墨画卷,在盈盈大海中徐徐展开,好似人间仙境,许多游客及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

2019年第3期CCTV-10《地理·中国》栏目对马楠云海作出了科学阐释,亿万年前,由于地壳抬升、水流下溃,外力作用,金沙江流水侵蚀形成大峡谷通道,垂直差异显著,高海拔与金沙江的高切,当夜间气温降低,高空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遇到地形阻挡,水汽被迫抬高,温度进一步降低,形成弥漫大雾笼罩的百里云海奇观。

5月,马楠山已花团锦簇,天然碧毯铺满山野,牛羊奔腾。在新冠肺炎疫情未发生前,每年的花山节,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的数万苗家儿女相约马楠,百褶裙舞动,千人齐跳芦笙舞,姑娘和小伙一层又一层,草场上人山人海,山歌汇聚在马楠山,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涮羊肉汤锅、吃长街宴美食,看热情奔放的斗牛、三人拔河、滑草、露营比赛和穿衣、绩麻、射弩等原生态民族绝活表演,还有露营体验……

近年来,马楠乡锁定云海印象、高山草场、苗彝文化三张品牌,注重文旅融合,投入1000万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完善景区、观景台、游客观光栈道等旅游设施,举办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大型庆祝活动,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此外,马楠还鼓励发展半细羊毛被、羊毛毡和手工制品,扶持苗族群众制作蜡染、刺绣,派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秀芬到贵州交流学习,传承弘扬古老的民族技艺,记录苗乡儿女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马楠蜡染在历届中阿、昆明文博会等展览中成绩斐然,深受中外游客青睐,精湛的布艺被冠以“布艺青花瓷”,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马楠乡被云南省命名为“蜡染之乡”“芦笙歌舞之乡”。

2018年,马楠蜡染被昭通市作为珍贵礼物赠送加拿大国际友人卫·J·福尔摩沙。2012年1月,马楠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乌蒙仙境,浪漫马楠,苗岭飞歌。青翠的草原上,牛羊成群,洁白的云霞,令人陶醉。那一件件精美的服饰,一张张绚丽多彩的蜡染刺绣,那一溜溜漂亮的红梁青瓦房,一曲曲情深义重的敬酒歌,唱响了马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纪元,谱写了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在马楠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1.7万苗族、彝族、汉族兄弟姐妹正携手奋进,阔步迈向康庄大道。

举报/反馈

人民融媒体

8226万获赞 110.4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