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即“上古之书”,又称《书》或者《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经过孔子整理,共100篇,其内容上起尧舜,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保存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汇编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法典,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渊源,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为上古以金文、石文记载,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传授非常不易,所以文字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甚至有些神秘,许多靠口头解释进行传授,学好了《尚书》就可以出将入相。而能够使《尚书》流传于世的,则是邹平人伏生,他被誉为“尚书再造”,被称为“圣人”。

2021年2月12日,正月初一,中央电视台开播大型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即是《尚书》。

一、苦读

伏生,名胜,邹平人,他是孔子学生的后代。约生活于公元前256年的东周王朝灭亡,至公元前157年的西汉王朝的汉文帝结束时期。伏生享年90多岁,在古代是非常长寿的人。

伏生学习《尚书》非常刻苦,他曾把自己关在阴冷潮湿的石头屋子里,在腰部缠上一条长绳,每读一遍就在绳上打一个扣结。不久,80尺长的绳子就完全打满了结。为了学习《尚书》,伏生游历了许多地方,他遍拜名师,除去齐鲁地区外,他主要的去处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关中地区和洛阳地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伏生的学问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普遍尊重。

秦朝时期,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70名博古通今的经学家、方术士充当国策顾问,伏生是入选的博士之一。博士即是掌通古今的官,具有特长,是某个方面的权威,侍奉皇帝左右,以备顾问,随时可以拜将拜相,可见伏生的社会声望是非常出名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禁书令。《史记》记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这就是著名的焚书事件,与后来的坑儒事件合起来就是“焚书坑儒”,本来存世不多并没有多少人读得懂的《尚书》就更加岌岌可危了。

二、传授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兵荒马乱的岁月里,烧杀抢掠随时可能发生。伏生以《尚书》起家,因此对其倍加珍爱,他害怕书籍毁于战火,特意将自己的宝贝藏在房屋的夹墙之中。此后,他一直背井离乡,流落外地。秦亡汉兴,社会安定后,伏生回到邹平的家中,从墙中取出《尚书》,由于水湿虫蛀,百篇《尚书》损失过半,只剩下了28篇。他把仅存的这28篇一一抄录整理,并广招弟子,开始在家讲授《尚书》。伏生是秦后第一个传授《尚书》的人,在《尚书》传播史上占据始祖地位,西汉一代的《尚书》学者全都出自他的门下或者是他的再传甚至再再传弟子。

汉朝吸取了秦的教训,决定以文治天下,以德治国。汉惠帝时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汉文帝时,想找能讲授《尚书》的学者,结果朝内外竟无人能传授此书。后来听说伏生能传讲《尚书》,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但这时伏生已90多岁,年迈体衰,行走都十分困难,根本无法长途远行。于是,汉文帝下诏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太常掌故晁错亲自到邹平伏生的家中向其学习。伏生这时因年事已高,口齿不清,言语喃喃,别人根本听不明白,伏生便让自己的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羲娥讲的是邹平方言,而晁错是河南颍川人,所以仍有十分之二三听不懂,故学习起来十分费力。经过数月的努力,晁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这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尚书》。汉朝人称隶书为今文。

今文《尚书》是针对古文《尚书》而言的。汉武帝末年,从曲阜孔子旧宅墙壁中又发现了一部《尚书》,全部是蝌蚪字,就是汉代以前的文字,西汉时已不通行,比今文《尚书》多16篇。对照今文《尚书》,其中没有今文记录的,竟没有一个人能够读懂,千百年来无人破解,因此被称为“逸书”。

三、影响

后人评价伏生传《尚书》之功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能晓其义。”因此,伏生被称为尚书的“再造者”。由于伏生对传授《尚书》的特殊功绩,被称为“伏圣人”,从唐太宗开始下诏伏生陪享孔子。伏生与他的今文《尚书》对中国儒家经学文化影响深远。

伏生的另一个贡献就是他在邹平家乡传经授徒,兴起了秦汉之际邹平崇文重教的高潮,并且波及整个齐鲁大地,名重天下,成为邹平早期文明的一个亮点,并影响了两千余年。邹平古代曾经专门划有伏生乡,韩店镇苏家村西原有伏生祠,魏桥镇冢子村西北原有伏生墓,牌坊大门上的金字匾额写的正是“尚书再造”四个大字。清朝嘉庆皇帝时,邹平的伏生后裔被赐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时期,改为“奉祀官”,与孔府的“奉祀官”职位相同,世袭主祀。

四、千古冤案

关于伏生藏《尚书》,社会流行的说法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伏生才冒着杀头之罪,将《尚书》等经书藏在夹壁墙内,随后逃亡异乡。而历史的真实是:伏生是秦朝的博士,秦始皇下令焚书,主要是焚私藏,并不包括官家和博士们的藏书在内,也不包括医学、农业、占卜之类的书。伏生是秦朝的博士,可以名正言顺地拥有各种图书。他藏书是为了躲避秦末的战乱,而不是躲避秦始皇的焚书,不能把这桶脏水泼在秦始皇的身上。

五、《尚书》是官员的必修课

《尚书》是上古先贤言行的汇编,记述“先贤治政之本,朝代兴废之由,个人修身之要”,因此,是做官的敲门砖和官员的必修课。伏生有两个著名的弟子,济南张生和千乘即今山东高青县一带的欧阳生,两人均为博士,一代名士。

欧阳生传倪宽,倪宽因为学问高,官至御史大夫。欧阳生的后人世代相传,有“欧阳氏之学”,他的曾孙欧阳高成为博士,欧阳高的孙子官至九卿之一的少府。东汉时,欧阳生的八世孙欧阳歙因精通《尚书》而官至司徒,是三公之一并封侯。

张生传夏侯都尉,夏侯都尉传族子夏侯始昌,夏侯始昌官至太傅,传族子夏侯胜,夏侯胜官至太子太傅,传夏侯建,夏侯建事欧阳生的曾孙欧阳高,官至太子太傅。夏侯胜、夏侯建学问非常著名,有“夏侯学”之说。他们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也是位居九卿,遍布天下。

东汉的桓荣向伏家学《尚书》成博士,官至太子太傅,为汉明帝的师傅,赐爵关内侯。桓荣传子桓郁,桓郁官至太常,为章帝、和帝的老师。桓郁的儿子桓焉也治《尚书》,为安帝、顺帝的老师,官至太尉。桓郁的孙子桓典汉献帝时官拜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桓郁传朱宠和杨震,朱宠官至太尉,杨震四世三公,是东汉最有名的世家大族。因此《后汉书·桓荣传》评价说:“伏氏自东西京相袭为名儒,以取爵位。中兴而桓氏尤盛,自荣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师,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当世。”

六、邹平伏家

伏生是文化巨匠,他的后人也不甘示弱。伏生的五世孙伏孺长期在今山东诸城讲学,便在此定居下来。伏孺的孙子伏理是一代名儒,官至高密王太傅。伏理的儿子伏湛少承父业,西汉末年曾任平原太守。东汉时,光武帝刘秀选拔伏湛担任尚书,以皇帝秘书的身份主持修复西汉时的各项章程制度。后来又任大司徒,封阳都侯。伏湛的弟弟伏黯任大司空9年,是三公之一。伏湛的玄孙伏无忌也继承家学,在顺帝时官至侍中,是皇帝侍从。伏无忌的儿子伏质、孙子伏完都有爵位,伏完为桓帝的女婿,伏完女儿伏寿为汉献帝皇后。汉献帝被曹操迎接到许昌后,伏完为辅国将军。这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成了傀儡,伏皇后给其父伏完写了一封密信,言曹操苦苦相逼之状,嘱咐其父及早除掉曹操。事发,曹操将伏皇后逼死,并将伏皇后的两个儿子以及伏皇后的兄弟宗族百余人皆杀死,伏氏家族从此凋零。

抗日战争时期,伏生的后人伏伯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圣人之后参加革命,起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为清河区、渤海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做出了贡献。1939年7月,伏伯言任清河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临淄县县长,1944年3月任渤海行署粮食局局长。1945年2月任渤海区第六行政专员公署专员,9月任第三专署专员,1949年随军南下,任浙江省粮食局局长。1992年去世。

圣人之后,瓜瓞连连。邹平的山水,山高水长;邹平的人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邹平的明天,开拓辉煌,浩浩荡荡。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举报/反馈

滨州网

16.5万获赞 3.5万粉丝
滨州日报·滨州网官方百家号
滨州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