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曹林波
1983年8月,中国奥委会向亚奥理事会提出申请,希望由北京承办第11届亚运会。
1984年9月28日,汉城举行的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上,在与日本广岛的竞争中,北京以43比22的票数胜出获得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的承办权。
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这一级别的国际综合运动会。直到今天,很多人的脑海中依然存留着关于北京亚运会的深刻记忆:吉祥物熊猫盼盼、歌曲《亚洲雄风》等等。今天,我们先来讲讲北京亚运村。
昔日农田变成了亚运村北京主城区突破二三环
国际上有一个说法,一般洲际或世界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哪个城市召开,就是该城市的“成人节”。也就是说,这是对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次全面、系统、综合性的检阅。
亚运会申办成功对于北京城市建设来说,既是一个飞跃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
“机遇”,是可以利用亚运会的设施建设,包括比赛和训练场馆,以及为其配套的许多设施,使之与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相结合,成为促进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手段和动力。
“挑战”,是指1984年时的北京,各项城市设施水平离能够召开这样一次盛会,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现在的亚运村街道位于北三环到北五环之间,距天安门仅9公里,是北京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亚运村街道曾经是朝阳区大屯乡的一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除了成片的庄稼地、荒滩,就是民房。这也是整个首都的缩影:二环外的北京,很难称得上是一个现代化都市。
正是亚运村的建设,给这一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6年起,北京开始兴建20座新建场馆,改建或修缮原有场馆13座,并在北京四环外兴建奥林匹克中心和亚运村,北京从此有了亚运村这个特殊的区域。与北京的其他区域尤其是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东、西老城区不同,它是因城市发展新生的地名,而非历史地名。
邓小平留下赞许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
狭义上来讲,亚运村指的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兴建的运动员村,是运动员、教练员和带队官员在亚运会期间集中住宿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汇园公寓。
而广义上来说,亚运村指的是现在的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包括10个社区、12个居住小区。
北京亚运村的规划从1984年开始,1985年4月,随着北京亚组委正式成立,亚运村也破土动工,政府拆迁了亚运村选址所在地大屯乡的部分乡镇,建起了包括16幢运动员公寓和五洲大酒店在内的运动员村,它在比赛期间能够满足各国运动员休息、锻炼、增进友谊等需求。
与此同时,一批配套工程纷纷上马,北四环大部分路段于亚运会前建成,比四环路全线贯通(2001年)提早10多年,中轴路从鼓楼外大街延伸至北四环,最初于60年代开始建设的首条环城快速路二环路亦加快建设步伐,最终于1992年全线贯通。
历时4年、投资20多个亿,这样的建设规模虽然无法和后来的北京奥运会相比,但已经是北京继二十世纪50年代兴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建设。
据《人民日报》报道,1990年7月3日,距离亚运会开幕只有两个月时间了,86岁高龄的邓小平来到北京京广大厦,在第40层楼上俯瞰北京市容,并连声称赞,北京建设得好,亚运会建筑搞得好。
在视察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时,仔细听取了亚运会场馆建设情况介绍后,这位退休老人激情地说:“我这次来看亚运会体育设施,就是来看看到底是中国的月亮圆,还是外国的月亮圆?看来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
成为北京精英汇聚之地2008年奥运再成热点
1990年北京亚运会闭幕后,亚运村地区也完成了城市发展历史上的第一次质变——由一个普通的城市边缘区发展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成规模的高档涉外居住区。
相当长的时间里,亚运村地区不仅是高档住宅区的代表,也一度是北京房价的风向标。
在北京人的记忆中,亚运村是巨贾名流、文化名人、金融精英的聚集地,是老牌的高端人群居住区。
歌手刘欢是在北京亚运村最早买房的文艺界人士之一。后来,毛阿敏、刘晓庆等人也相继在这里买房。名人入住带来的圈子效应也进一步推动了亚运村的持续高速发展。
众多影视体育明星、文化名人、金融精英人士、富商及国际友人,选择在亚运村及周边地区居住。“拿大哥大,开汽车,住亚运村”成为当时有钱人的标志。
以1990年建成的亚运村汇园公寓为例。最初可以外销卖给外国人,约1400美元/平方米,按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约6690元/平方米,随后又很快迈入了万元时代。
随着亚运村的商品房越来越多,配套越来越齐全,这里发展成了北京的大型高档居住社区。也因为拥有奥体中心、五洲大酒店、北辰购物中心等高大上的现代化公共建筑,亚运村成为了北京著名商圈。
随着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亚运村再次成为热点区域,亚运村周边配套设施开始升级,奥运场地、轨道交通、公园绿化等相继落成。亚运村也和奥运村一起发展成为集居住生活、奥运功能为一体的成熟区域,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亚奥板块”。
(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