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个故事
说1948年一个叫福勒的心理学家对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先在星座书上面摘抄了一段话,然后给学生看让学生对照一下是不是和自己特别像。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你的人格有一些缺陷,但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进行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会严重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考者而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富有社会性,但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到后来人们把这个效应叫福勒效应,又叫巴纳姆效应,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又叫巴纳姆效应呢?
巴纳姆是一名魔术师,有一次他在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评价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所有人都喜欢的成分。
后来由于巴纳姆的话和该效应的观点大部分内容是相似的,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就以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通过实验揭示的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这个效应主要是说当人们用一些模糊不清地形容词去对一个人进行描述评价时,对方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认为人们说的就是自己,他好像会算卦一样
其实现实中有些游走在街头巷尾的算命先生可能是对人的心理喜好,了如指掌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