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应对未来挑战的战略先手棋,在活跃教改实验、建设新型学院、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培养卓越拔尖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设立交叉学科学科目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还应通过“四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范式变革。
[关键词]“四新”建设;教育理念;专业建设;范式变革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将推进“四新”建设放在构建一流大学体系、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紧缺人才的语境下,表明“四新”建设与学科专业优化、创新能力提高、产学研用融合、时代新人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之后,“四新”建设开始以前期模式探索为基础走向范式变革,成为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标志性举措。
“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应对未来挑战的战略先手棋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经济和社会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格局正在深度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加剧,各国产业结构面临重构,世界进入以创新主导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之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正在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强音。所以,“四新”不仅是人才类型的增多和培养模式的转变,更有占领国际科技产业前沿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步入数字化时代。在数字化时代,新兴技术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要素,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们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形态变化,这也取决于我们教育形态的及时变革推动。
由此,“四新”从理念走向实践探索。“四新”中首先提出的是新工科,标志性事件是“复旦共识”。2017年2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组织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路径,达成十点共识,后来又有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引领新工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实践。2018年后,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相继推出,新医科有医学教育“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新定位,新农科有“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新文科有推进工作会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等。2019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正式全面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同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
“四新”建设的核心是由学科融合带动现代科技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科技本身而言在于推动交叉科学、变革创新方式,对社会而言就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形态变迁。这是高等教育主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行动,通过融合创新助推产业升级或实现迭代跨越,形成我国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先导。
“四新”建设推动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模式改革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顾名思义是都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但其提出的初衷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在专业建设。学科和专业,体现着知识分类体系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其建立建设的逻辑既遵循科学技术本身发展演化的规律,也体现着社会产业需求。“四新”建设工作就是对标国家发展的“四力”: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新文科提升文化软实力、新农科提升生态成长力、新医科提升全民健康力。
因此,“四新”建设首先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新工科既是综合大学理科应用发展的方向和创新增长点,也是工科优势大学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最终形成新兴产业的活力源和生长源。由此,新工科建设着重抓五件事:抓理论、抓专业、抓课程、抓结构、抓融合;“四新”建设都要把握三个要点:新专业、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
新医科、新农科与新工科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扎根中国大地,推动学科和产业变革、促进新经济发展、培养时代新人。新医科建设着力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积极探索医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特别是推动“工医”深度结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新农科建设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重点瞄向绿色生态产业,推动以现代生物科技改造传统农林专业,多途径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创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力图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世界发展贡献四张试卷,积极探索“农+X”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文科则更加丰富多彩,意义更为突出和广泛。本质上是坚持价值引领、守正创新,形式上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科专业、文科与理工农医科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注重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总结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吸收世界学术探索的有益成果,思考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形态变化,深入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新文科学科门类的覆盖面广,总体上要加强学科与社会的结合,注重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深化高校文科专业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文社科人才。
总结来看,“四新”建设立足专业但必然走向学科,从而形成面向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需求的学科融合发展理念。高校“四新”建设已在思想(学贯中西、融通社会)、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结果(创新成果、时代新人)上体现了先进性,适应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
“四新”建设的工作重点
“四新”建设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启程,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伟大实践,融合学科和产业,面向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推动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近年来,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很多务实性、体制性的实践探索,主要有:
其一,活跃的教改实验。“四新”建设是新时代的新教改,两批国家层面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共计1457项,首批新农科项目407项,新文科项目1011项,发布了《新医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建设指南》《新文科建设年度发展报告》,各省也都遴选了更大量的省级教改项目。优化、升级“金专”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2021年撤销251个工科专业点、新增794个,新增者主要以“互联网+”“智能+”为基础体现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突出交叉融合再出新,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推进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特色化高端医疗装备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强化与实务部门合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其二,建设新型学院。着眼国家未来产业技术需求,重新组织结构,深化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创新,推进50个现代产业学院、首批12个未来技术学院和一批专业特色学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根据先导产业需求,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经营型人才;未来技术学院瞄向科学发展前沿,预判中长期科技产业变革,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培育领军产业人才和战略科学家;33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8个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个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特别面向未来信息产业变化,引入龙头企业充分实现产教融合,解决重点领域人才短缺和卡脖子难题;开展一批优质医学院校、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培育建设工作,支持11所大学开展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突出公共卫生学院的预防谋划作用,以建立高水平医学公共卫生学院为基础带动中西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发展。
其三,加强紧缺人才培养。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等领域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重型燃气轮机、病毒学、国土空间规划等紧缺领域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儿科学、精神医学、公共卫生、临床诊断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布局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增设种业、农林智能装备、食品营养、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专业。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涉外法治、国际新闻传播等关键领域涉外人才培养,重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研制《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等。
其四,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全方位推进系列卓越人才培养,把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关键目标,探索形成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范式。进一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计划、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
其五,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121个国家和地区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学生参赛。今年第八届的主赛道按照“四新”分类报名参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以“四新”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命题赛道结合“四新”向企业征题,真正让高校“四新”建设与产业实际连接起来。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最新一届参赛高校占全部医学高校的91%,参赛人数9000人,观赛规模达到7400万人次。
其六,设立交叉学科学科目录。正式设置“交叉学科”门类,使得我国大学科门类由13个增至为14个,推动了跨学科的融合发展。目前“交叉学科”门类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着力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政治意识、能力担当的国家安全人才。
推动“四新”建设由模式探索走向范式变革
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教育形态将逐步形成以下特点:在办学方面,扎根中国大地注重解决社会问题;在教学方面,“课堂+线上+实践”的有机融合全面实现;在学习方面,人人能够时时处处可学;在评价方面,区块链技术推动多元增值效果。
由“四新”建设的探索发现,学科相互融合有助于激发科学技术创新,学科产业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而创新产品服务社会能够形成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甚至升级换代,各种元素融入到专业建设共同形成培养“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科学成才、全面发展”高级专门人才的合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四新”探索所揭示出来的发展规律,在学科交叉、产业融合、面向社会变革、面向新兴科技、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时代新人等方面加强经验总结工作,通过推动范式变革的主动作为,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赢得先机。
未来通过“四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范式变革的主要着力点有:其一,加强针对问题的跨学科建设。问题总是综合的,因此在组织形态上需要开展广泛的跨学科研究。其二,加大创造产品的学科产业融合。“四新”建设成果最终一定要出产品、创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所以未来高等教育一定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推动社会变革。其三,加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向学科专业渗透催化作用。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变革,大数据正在构成新的研究范式,数字空间无处不在,高等教育要前瞻性地主动作为与布局。其四,加深规模化授课安排下的个人个性化学习,实现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升级,注重发挥线上线下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关注信息技术对班级教学制度的颠覆性作用,以模式探索助推范式变革。
【作者马陆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原载2022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马陆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