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吴桥县士学粮棉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蔡士学心里美滋滋的。翻看着自己一年来写下的密密麻麻的种植记录,他厚厚的近视镜镜片后面满是笑意。
受去年严重秋汛影响,我市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导致冬前分蘖(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少、弱苗比例大,部分麦田出现“一根针”(小麦年前出苗了,但是不分蘖)和“土里捂”(地里积温不足,天气越来越冷,导致晚播小麦无法出苗,只能在土里过冬)现象。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市农业部门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对农民给予了有效的技术指导。
今年收获季节,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种粮人的脸上。其中,吴桥县士学粮棉种植合作社种植的小麦经测算亩产达718.63公斤,创造了沧州小麦亩产最高纪录,比2014年创下的亩产714.02公斤的纪录增加了4.61公斤。
试种新种子
“马兰1号”
“老蔡,省里发来了新的小麦种子,你和建昌运回去试试。”去年秋天,蔡士学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另一头是吴桥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曹连升。
此前,在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部门的组织下,我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潘秀芬和曹连升以及南皮、东光、献县等地的农业技术人员,一起来到辛集市马兰农场。在这里,大家见到了将要推广种植的“马兰1号”小麦种子。
何为“马兰1号”?潘秀芬介绍说,这是用辛集市马兰农场的地名命名的小麦,培育者是全国小麦专家组顾问、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郭进考。
据介绍,“马兰1号”株高为68.5厘米左右,茎秆粗壮,分蘖能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抗寒及抗倒伏能力较强,全生育期为239天左右,属于半冬性小麦品种。穗层整齐,亩穗数为48.5万穗,穗粒数为33.6粒,千粒重为43克。经过试种植后,“马兰1号”进入示范推广阶段。我省决定在每个市选择一到两个地方进行示范种植。
很快,省里把约可以种植200亩地的“马兰1号”种子发到沧州。近年来,由于吴桥的小麦产量一直不错,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决定在吴桥进行大面积示范种植,其他县市小面积试种。
接到通知后,曹连升第一时间给蔡士学和孙建昌打去了电话,两人所在的士学粮棉种植合作社和满沧家庭农场,均承担着吴桥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育种实验示范推广项目。两人欣然同意,表示全力配合试种。
渔船开进地里
抢收玉米抢种小麦
放下电话后,被当地人称为“土专家”的蔡士学,钻研农作物的劲头儿又上来了:“听说这种节水小麦产量较高,我想亲自种种,看看明年产量怎样。”还有几天,地里的玉米就要收割了,他盘算着先把眼前的事干利索,再抓紧时间播种小麦。可是接下来的一场连阴雨,彻底打乱了他和其他种粮人的计划。
“收割机进不去,玉米运不出来,怎么种小麦?”玉米收割赶上了连阴雨,望着田内齐腰深的积水,蔡士学急坏了。
“无论如何,也不能耽误了小麦播种啊。”情急之下,蔡士学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托人买了一艘小渔船回来,把渔船推进玉米地里,将收下来的玉米装船,再把船拉到路上,然后把玉米运走晾晒。
就这样,蔡士学抢时间收完了玉米。可是,田里的水下不去,麦子无法按时播种。
“我市冬小麦的最佳种植期在10月5日至15日。正常年份,10月4日、5日开始播种小麦,几百亩地两天就能播完。去年因为特殊情况,播种开始时间推迟到了10月中下旬。”蔡士学介绍说,直至去年10月25日,在市、县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指导下,他们才开始下地播种“马兰1号”。
曹连升表示,小麦播种量和播种期有关,晚播小麦要随着时间的推迟适当增加播种量。
“往年一亩地需要播种15公斤左右的种子。为了减少晚播的损失,不让麦收减产,全市晚播小麦去年都增加了亩播量,其中‘马兰1号’一亩地大约播了20公斤。”曹连升说。
花了两天时间,士学粮棉种植合作社和满沧家庭农场120亩地的“马兰1号”终于播种完毕。其中,士学粮棉种植合作社试种了80亩。
农技部门指导
小麦“促弱转壮”
播种完了,种粮人就可以静待夏收了吗?蔡士学说:“没有那么容易。冬小麦晚播,麦苗长势偏弱,全靠各级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大家一路‘过关斩将’,才打赢了这场‘促弱转壮’保卫战。”
麦苗播下去后,蔡士学就一头扎进了麦田里,每天记录各种数据,其中包括对小麦生长极为重要的分蘖数据记录。80亩的试验田,他要分片进行查看、记录。他眼睛本来就近视,不得不用放大镜来观察。
“往年小麦返青以后,长势好的话,亩茎数可以在100万以上,但去年完全达不到这个数,只有50多万。”他发现冬小麦因为晚播,导致冬前分蘖少,苗比较弱。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小麦一起身,就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小麦起身后,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生长逐渐加快,需水需肥量也相应增加;由于雨水的增多和小麦生长发育进程的不断加快,田间湿度增加,小麦的病害和虫害也进入高发期。因此,小麦起身后,即进入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小麦起身后的田间管理,直接关系到单位面积小麦穗数多少、穗子的大小(穗粒数多少)和粒重,而以上三者的乘积就构成了产量。
对此,市、县两级技术人员分赴田间地头,开展了苗情墒情调查。在此基础上,市农业部门及时制订了针对不同类型麦田的管理措施,开展了小麦“促弱转壮”技术培训,并给予“一喷三防”等技术指导。
“正常年份,麦子要到3月中下旬起身,拔节期才开始管理。今年,我们在小麦返青后,就根据农技部门的指导提前进行管理了。”蔡士学将小麦起身后浇灌的“春季第一水”提前了10来天,促使麦苗稳定分化。随后,他们又在小麦拔节期追施了化肥,每亩施肥量也比往年有所增加。
近一个月的精心管理后,他们测算发现,“马兰1号”亩茎数已达到了八九十万。这时,农技人员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亩产再创纪录
喜迎小麦丰收
风吹麦田千重浪,又到一年夏收忙。6月的沧州大地,到处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麦田,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潘秀芬和曹连升都十分关注“马兰1号”的情况。在蔡士学的士学粮棉种植合作社,他们手搓粒大饱满的麦粒,预计今年亩产可以达到700公斤。
6月15日,省农业农村厅邀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来到士学粮棉种植合作社,对我市农业农村局的“促弱转壮、科技壮苗”高产示范田进行田间测评。专家组经过随机连片抽取部分样段、仔细丈量田块面积、机械收割脱粒、精确称重和按标准扣除杂质、水分,最终得出测产结果。
“亩产718.63公斤,比我市2014年创下的亩产714.02公斤的纪录增加了4.61公斤!”潘秀芬高兴地说,“‘马兰1号’能够取得高产,主要得益于良种良法相配、农机农艺融合。”她介绍说,“马兰1号”本身增产潜力高,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冬前深翻整地、配方施肥、精细播种等技术,今春又精准落实了春季镇压、提早水肥、一喷综防等关键技术措施,使这一品种的增产潜力得以发挥,实现了小麦单产新突破。这也为我市晚播麦管理积累了大量经验,为提高全市小麦单产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蔡士学望着粮库里金色的麦粒,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今年小麦产量高,价格也高。和去年比,一亩地增加了500元左右的收入。这一年的付出值了。”蔡士学说。
(记者 庞维双)
举报/反馈

今日沧州

12万获赞 2.7万粉丝
权威媒体,百姓情怀,沧州报业传媒集团
沧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账号,优质本地领域创作者,沧州日报社(沧州报业传媒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