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合肥6月30日电(通讯员 束舒娅)近日,安徽艺术学院“光辉的足迹”艺术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6支小分队、百余名师生陆续启程,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人民情怀、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主题,开展集思政调研、艺术研创于一体的暑期社会实践。

团队在社会实践。团队供图

思政调研:见证潮涌江淮,感悟习习春风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行思政课、专业课双导师配置,在实践走访中,紧扣主题增加思政现场教学和艺术研创采风环节。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活动每到一地,看现场、听讲解、忆往昔、见变化。渡江战役纪念馆、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金寨县红军广场、“当年农家”……师生们神情肃穆地观展、听讲,满怀敬意地鞠躬、献花,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掷地有声。

有了观展的初印象,各小分队围绕主题,聚焦专项成就,对话关键典型,管窥潮涌江淮风帆势正劲。

从小岗村、王家坝、薛家洼、十八联圩、安徽创新馆这些足迹点,到红亮箱包负责人王恒亮、渡江战役特级讲解员石慧、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村民陈泽申等代表性人物,各小分队且看且听,以集体座谈、个人专访等多种形式详细了解方方面面的成就和变化。

“光辉的足迹”艺术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前,学校组织200余位师生参与课前培训,强化对思想伟力的感悟和认知。

实践期间,思政理论课教师随行指导,每天讲授专题思政课,引导各专业青年学子分享学习感受。

踊跃发言的小分队成员王晓茹,既惊叹先研院那些技术“高大上”、运用“接地气”的发明,也对创新形式的思政现场教学若有所思:“当思政课走出教室、走进展厅,当思政理论化成实物和故事,当亲历者见证者也成为思政老师,我们的思政课好像也活起来了。”

团队在社会实践。团队供图

艺术研创:扎根一线采风,创作“艺”彩纷呈

安徽艺术学院发挥多年来重大主题创作的积累优势,深扎采风,把艺术研创写在江淮大地上。

“深扎王家坝”小分队两度在淮河岸线踩点,停停走走,依照不同绘制手法的取景需要,精选王家坝闸下、西田坡庄台等写生点。小分队还深入当地集市拍摄记录,采集创作人物肖像的素材。写生时,单是将12块1.3m*1.5m的画板搬到写生点,已是汗流浃背。持续一天的创作中,师生们不仅要忍耐高温,偶尔袭来的大风还会吹倒画架、田间的飞虫也不时侵扰创作……“写生时心里只想着完美呈现作品,完全意识不到时间过去那么久。”直到三点多才吃上的美术设计系副主任李李在树荫下匆忙扒了几口饭菜又回到了画架前。

为创作主题情景剧《上岸》,“情定长江畔”小分队专访渔民上岸典型“三姑娘”,详细了解她上岸创业故事;又先后调研薛家洼生态园,对话马鞍山市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做好剧本创作前的案头准备。

“科创筑梦”小分队的科普vlog,从先期调研做功课、设计画面,细致到每一个镜号的时长、角度、景别、镜头运动等等。

“春到大湾村”小分队访谈余述凡、王凤琴、许怀凤3位“大别山民歌”传承人,从渊源与传承到演唱技法和词曲到编制教材、深度合作……师生们边听边记,有的索性直接坐在地上听。

“情定长江畔”小分队与马鞍山市艺术剧院就儿童剧《小江豚归来》创演工作展开座谈,交流剧本创作经验、演出设想等。

“春到大湾村”小分队连续两天为金寨县大湾村、竹根河村送上“助力乡村振兴,共创美好生活”慰问演出,《再见了,大别山》《八月桂花遍地开》等饱含金寨元素的歌曲久久回荡在振兴发展的美丽乡村间。

学校还应邀为红亮箱包设计商标、为大包干纪念馆解说员培训语言表达。同期,学校选派5位舞蹈教师驻点金寨县文化中心,对口帮扶金寨县乡土文化艺术人才培训,深化“双培双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篆刻、中国画、歌曲、情景剧、朗诵……本次“光辉的足迹”艺术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研创的各类艺术作品,将登上今年9月省委宣传部主办、安徽艺术学院承办的“光辉的足迹”皖若春风艺术思政课。

这堂90分钟的艺术思政课以“思政串讲+艺术呈现”的方式全面反映近十年安徽在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举报/反馈

手机中国网

7146万获赞 237.8万粉丝
随时随地了解环球动态,听见中国声音
中国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