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跨入青春期之门,少男少女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了解自己,这时的自知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认识自己?
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
如何看待现实自我形象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呢?
我们如何挖掘自我深层的品质和特点?
这节课,就跟着莉莉老师一起开启认识自我之旅吧!
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14岁的第一次在镜子里审视自己,开始追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文段摘抄:
看完这段,你有没有联想到自己,是否也曾经对着镜子,细细观察自己的外貌呢?是不是也跟苏菲一样,对于“我是谁”产生了疑惑和追问呢?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一)生理的自我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对身体的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一般认为,婴儿要到2岁零2个月以后,才会认识自己在镜子里的自我形象,大约与此同时,开始学会使用“你”这个人称代词。
具体表现在个体知道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外貌,声音等个体信息。
(二)社会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时期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这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即到13至14岁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
具体表现在个体寻找和确认自己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角色,与他人的关系等。
(三)心理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这个阶段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期间,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
心理自我包括个体的智力,情绪,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意志行动,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切跟自我心理发展相关的内容。
课堂活动一:自我之镜
播放轻柔的音乐,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头脑中有一面镜子(心镜),你一面照镜子,一面在音乐声中冥想:
你看到镜子中的你了吗?
镜子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镜子中的你是什么表情?
漂亮吗?快乐吗?独立吗?
人际关系怎样?
有哪些优点或优势?
还有哪些不足或限制?
里面的人需要什么?
(这个活动运用了自我意象内观法,让学生在内观中,觉察自我的存在,感知自我。)
在觉知到自己的存在后,我们由外到内的进行自我探索。
现实中呈现出来的自我的形象叫做现实自我,而除外之外,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自我,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现实我和理想我会产生差距,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会让我们产生心理矛盾。
看清现实的我,描摹理想的我,并看到两者的差距,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活动二:我的自画像
(这个活动通过画自画像,看看实际的自我形象和理想的自我形象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并思考个人如何面对这些差距?)
课堂活动三:四个假如
(这个活动通过“四个假如”,了解我的内在品格,性格特点,个人品质等。)
这节自我探索课,通过内观法觉察自我,通过画自画像认识外在的自我形象,通过“四个假如”挖掘自我内在的品质。
探索自我之路幽深暗长,但趣味无穷。这节课,我们刚刚启程,让我们期待更加曼妙的自我探索之旅吧!